|
|
■青岛市委市政府推出前瞻性品牌战略 ■2005年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榜上有名 2005年10月26日,中央文明委公开表彰了首批全国文明城市,青岛市名列其中,喜讯迅速传遍了岛城的大街小巷,青岛人脸上洋溢着自豪,品牌之都以实际行动为自己打造了一块更加耀眼的金字招牌,也让青岛站在了一个更高的新起点上…… 实施文明建设名牌战略
在青岛,随时都能感受到品牌的力量,中国“世界名牌”2个、中国名牌产品68个、中国驰名商标53个,形成特有的“青岛品牌现象”。1999年,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名牌战略。2001年,文明品牌在青岛服务行业率先亮相:“96111”市政公用服务热线、交运集团 “情满旅途”、“海滨小金”、燃气“玉明服务”……政务品牌脱颖而出,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真情相助”、市统计局“市情信达”、市档案局“文档服务连心桥”……拥有闪亮的城市品牌的同时,青岛市委、市政府强烈地感觉到,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层次对城市的长久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城市要有灵魂,而城市的灵魂就是市民的文明素质。2003年12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意见》,正式提出力争首批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目标。 摘得荣誉归来叫响全国 2005年,全国文明办下发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标准”,提出了6方面的基本指标: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这与2003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定位的青岛城市发展目标基本一致,显然,青岛决策者早已深深体会到了文明城市的底蕴:要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必须将城市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各种因素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融合,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推进和同步提高。2004年,全市建立了创建文明城市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体系,实行目标责任分解,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纳入全市工作目标考核;成立了综合督查与创建活动、政务环境与市场环境等六个专业组,加强组织领导和督查整改。 既看大方向,又重小细节,文明城市的创建离不开市民的广泛参与。评选“热爱青岛的N个理由”、征集文明短信、设计创作创建文明城市徽标,街头抓拍不文明行为,岛城的老老少少都把对城市的热爱化为参与创建的具体行动。青岛市连续3年开展“我为青岛献计策”市民月活动,成为青岛市委市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2005年10月26日,青岛市以全国副省级城市测评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捧回了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岛城人们沉浸在巨大喜悦的同时,也享受到了20年创城努力结出的文明硕果:80%的党政机关创立了“政务服务品牌”;投资8000万元改造1300处背街小巷,北部城区面貌明显改观;实施“平改坡”,青岛的居民建筑更美了……城市文明交通“三让”、市民文明巡访团、“感动青岛”十佳人物评选、大学生文明礼仪宣讲团、“小公民议事厅”等一批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金牌工人许振超、“感动中国”人物“微尘”、全省道德模范王明殿、“12319”服务热线等一批先进典型叫响全国。 面对成绩,青岛人说,文明城市称号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青岛将继续努力。 马路清洁工王秀兰 2003年,王秀兰和丈夫两人怀揣着几百元钱从菏泽老家来青岛打工,在市南环卫总公司,两人找了一份做马路清洁工的工作。夫妻俩工作的地点很近,一个在福州南路,一个在宁夏路,步行时间不超过5分钟,可就是这么短的距离,他们一天却很少见面,因为要时刻呆在自己负责的路段上保持路面清洁。 “俺和丈夫来的第二年,正赶上创城,记得那个时候每天5点起上路,晚上要很晚才能回家,路段上不容许有一点的垃圾,只能不断地清扫,一天下来手臂又酸又疼,睡觉都不敢翻身。”说到这里,王秀兰看到远处有一个烟头,赶紧跑上去清扫,用她的话说,这已是本能反应。 “创城让很多市民都变得自觉起来,现在马路上已经很少有人乱扔垃圾了。”看着干净整洁的马路,王秀兰和丈夫都感到很有成就感。 |
上一篇:学习科学发展观 富民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