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0多年前的南龙湾头村一穷二白,借用镇上供销社5间平房办公,固定资产、集体经济都为零;如今的南龙湾头村,厂房林立,路宽景美,全村固定资产达到3.8亿元,实现集体可支配收入2000多万元,连续多年获即墨市一级经济强村第一名等多种称号,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而即墨南龙湾头村仅仅是青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缩影,自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建设社会 案例 小村庄插上腾飞翅膀 南龙湾头村地处即墨市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现有居民530户,常住人口2010人,暂住人口1500人。30年间,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村庄以壮大集体经济、保障改善民生、构建和谐村庄为着力点,使村庄由乱到治、由贫到富、由弱变强,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科学发展之路。2010年,全村固定资产达到3.8亿元,实现集体可支配收入2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万元。 改革开放初期的南龙湾头村一穷二白,借用营上镇供销社的五间平房办公,固定资产、集体经济都是零。1986年,村委会在村西的空闲荒地上建起500平方米厂房,办起了南龙湾头村的第一个企业——龙湾针织厂,一批村民率先得到了就业安置,村庄有了“能下蛋的鸡”。 1995年,南龙湾头村又拿出占当年收入的40%——80多万元超前规划修建了一条包括绿化带在内宽27米、纯路面宽12米的公路。道路修好了,南龙湾头村的腾飞也由此开始。针织、鞋袜、假发、漂染、包装……一个个项目纷至沓来,道路两边建得满满当当,真正形成了企业聚集区。 2007年以来,特别是9月5日青岛市召开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以来,即墨市围绕上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以“五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而在南龙湾头村,村两委始终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这条路子。“有了钱怎么花,村两委成员的意见非常一致:钱是全体村民的,要为村民办实事好事,让父老乡亲们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村支书马克志说,该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村庄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进行了高标准的亮化、绿化、美化和硬化,先后投入1200多万元用于村庄硬环境建设。 马克志说,村里免费为村民办理了被征地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农民养老保险,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全村自来水实行定量免费供应,物业管理、独生子女保险金、残疾人的社会养老保险、退伍军人补助、每年两次的育龄妇女查体和老年人查体等多项费用全部由村集体负担。每年给村民发放生活补助款,并且年年有所增长。在人均1100元生活补助的基础上,每年再给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55岁以上的每人3200元,60岁以上的每人6360元,70岁以上的每人7000元。 南龙湾头村庄先后投资500万元建设了村办公大楼和可容纳300人的文化活动中心,成立了专业的文艺演出队,建设了配有3000余册图书的阅览室,棋牌室各种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活动和文明村镇建设活动,使村民人人争先进,户户当文明的风气日益浓厚。文明家庭占全村总户数的97%,社会治安满意度达95%,村风和谐文明,到处充盈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祥和气息。 脉络 青岛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 事实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来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概念更是在中央文件中屡被提及。 中共十六大后,党中央更加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而2006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 《关于深入推进城乡互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围绕全面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着力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努力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2008年10月13日,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有关会议精神,研究全市学习贯彻落实的意见和措施。确定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1.06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333.66万吨,油料总产量达到47.14万吨,肉类总产量为51.54万吨,蛋类总产量为19.83万吨,奶类总产量为35.2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05.74万吨,水果总产量为86.68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9元,增长13.8%。2008年,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五市全部在全国百强县的位次有了新提升。 |
上一篇:1999年全市开展三讲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