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市委市政府加快对外开放设立保税区 ■大刀阔斧改革创新各项增长位居全国前列 1993年3月28日,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青岛保税区封闭式管理隔离网工程全部竣工,并经国家海关总署验收通过,青岛保税区正式设关运营,而此时距1992年11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青岛保税区,才不到一年的时间,如此高效率的运作,得益于当时青岛市委、市政府对改革开放机遇的及时把握、对加快青岛城市对外开放的渴望。青岛保税区是当时中国内地对外经济开放度最大、运作最灵活、政策最优惠的特殊经济区域之一:2000年至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7%,实现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35.3%,实现各项税收年均增长42.4%,在全国保税区中名列前茅。 整顿“三荒区” “一般说起保税区的历史,我们都会分为两个阶段,就是以1999年为界。”目前分管土地建设规划的保税区副主任李苏满女士介绍说,1991年初,中央决定开放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天津、大连、深圳、厦门、广州等保税区相继成立。时任市长俞正声亲自率队,分成12个工作小组,分别向国务院12个主管部门上报了《青岛保税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图纸。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1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青岛保税区设立,1993年3月28日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封关运营。但青岛保税区的发展十分缓慢,一度出现区内“杂草丛生、牛羊成群、人心涣散、发展停滞”的现象。“对于当时的情况,原因有很多方面,包括政策层面等等,而我个人对于当时情况的感觉就是无能为力。”李苏满说,到1999年底,青岛保税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仅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1/31,年进出口总额、年上缴税收分别仅为外高桥保税区的1/28和1/66。各项经济指标落到全国15个保税区的末位,被国家有关部委称为荒废了土地、荒废了功能、荒废了政策的“三荒区”。 面对如此境况,山东省委、省政府及青岛市委、市政府对青岛保税区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的领导班子对保税区进行整顿:积极融资近亿元对环境进行了彻底整治;积极争取工商、国税、地税、商检等部门成立机构入区办公,开展“企业服务月”,并设立企业“110”服务热线,取消了区内的各种收费,使保税区成为全省第一个“投资无费区”和“全程代理服务区”…… 到2000年底,仅仅用10个月的时间,青岛保税区就甩掉了戴了7年的落后帽子,各项经济指标由全国保税区末位跃升到第八位。 “比较傻”的理想 李苏满在保税区刚刚成立时就已经成为其中一员。“那时候我才二十五六岁,‘比较傻’,一毕业就主动申请去了黄岛。那时候家里人并不同意我的这个选择,然而我就是觉得站工地比坐办公室有意思。”李苏满笑着说,当时的保税区就只有一排平房,十几个人创业,每个人披一件军大衣,一边研究一边和“荒草与兔子作战”。“怎么说呢,当时就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画,描画的是保税区的蓝图,也是个人的一种理想。” 高效率区港联动 面对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保税区这个在我国刚刚兴起的特殊经济区域,面临着新的发展挑战。 2004年,国家批复青岛保税区实施区港联动试点,为青岛辟建自由贸易港(区)创造条件。2005年11月11日,青岛区港联动试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设关运营。 2011年5月23日,青岛保税港区1号闸口实行进口箱24小时过闸通关。据介绍,青岛保税港区1号闸口为22通道进出分离式电子卡口,其中进口箱通道9条,之前进口重箱道的关闸时间为每日晚10点至次日早8点。黄岛海关闸口关员介绍,4月份,1号闸口平均每日过闸进口箱8300标箱,实行24小时开闸放箱后,场站可以更好地安排提箱时间、提高车队的运转效率,加快物流速度,预计未来日均进口箱量有望破万。 对此,用李苏满的话来说:“就是觉得忙,活都忙不过来,这不刚才还通知要求园区全面升级改造……”然而李苏满即使满口说忙,也仍然在语气中透出一种满足的喜悦感。“发展太快了,每天都有新的变化,这就是我们的保税区。” |
上一篇:亲历者讲述1948智取城防图
下一篇:1994年市府东迁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