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华网西安5月21日专电(记者 杨一苗 赵文君)今年4月初,西安易俗社剧场高调推出高端秦腔消费,最高票价达到8000元。营业1个多月来,易俗社经营状况是否达到了运营方的预期?记者调查发现,这里的上座率不断下滑,剧场效益很不理想。 在西安,数千元乃至上万元消费的茶楼、KTV、夜总会总是熙熙攘攘、人流如梭;在全国,像东北的刘老根、上海的周立波、北京的郭德纲这样的草根艺术,也一直热度不减。一些 一个月赔了100多万元 位于西安闹市区的易俗社剧场已经没有了一个多月前的火红场面。记者问到剧场的效益,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部长张武宏明确表示:“赔了!4月份赔了100多万元。” 有百年历史的西安易俗社剧场从今年4月1日开始重装开业,以仿古风格修葺一新的剧场定位为“秦腔高端消费”。开业之初,这里的价格定为普通票380元,豪华包厢8000元。被称为“群众艺术”的秦腔卖出了“天价”,这也引起了众多秦腔老艺术家和戏迷的争议。 为了扩大影响,易俗社剧场将整个四月确定为开业演出季,不仅陕西秦腔界的十多位“梅花奖”得主悉数登场,剧场还斥巨资,从全国请来豫剧、评剧、河北梆子、京剧等北方剧种的一流名角儿参演,这样的演出一直持续了一个月。虽然开业期间演出红红火火,但却是“赔本赚吆喝”。 张武宏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平均一场演出费用为4万元,外地团体来这里,最多一个团有70多人,吃住行也是一大笔费用。而本地秦腔名角演出的劳务费同样不低,这样算下来,4月份总共支出了224万元,而收入不超过50万元。 不仅赔钱,演出季过后来看戏的观众也越来越少。从5月1日开始,剧院不得不调整了票价,普通票的价格从刚开业时的380元,按座位位置不同调整为180、280、380元,而8000元的豪华包厢票也开始从8折降到6折出售。 价格低了,却没有吸引更多戏迷走进剧场,剧院的上座率持续下滑。张武宏说,5月份剧院的平均上座率只有40%到50%,这个月已经赔了20多万元。“再这样下去就赔不起了。”张武宏说。 困境:演员稀缺 剧目匮乏 据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雍涛介绍,对易俗社剧场的整体修缮花费了近1400万元,主要用于古建修缮和内部装修。在剧场刚开业时,雍涛曾表示通过正常演出售票,剧场用五六年时间可以收回前期投入。“从目前的经营状况看,我们当初的预期很难达到,前期投入只能想其他办法逐年摊销了。”雍涛无奈地说。 西安市民王秀英是老秦腔戏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是马友仙、李爱琴等老秦腔艺术家的忠实粉丝。在前不久的易俗社剧院开业演出期间,她自掏腰包观看了一场有十多位知名秦腔演员共同演出的名家名段演唱会。380元听这一场戏,她觉得很值。 王秀英说:“秦腔就是要看名角、听好戏,我们戏迷掏钱进剧场,就是要听李爱琴的《周仁回府》、马友仙的《断桥》,这些经典唱段百听不厌。但如果是不知名的演员,那就不值这个票价。” 缺少名演员、好剧目吸引观众回到剧院,正成为困扰易俗社剧场的主要难题。易俗社对1个多月的营业收入做了分析,最差的一场收入2000多元,出演的是知名度不高的陕西本地京剧团;最高的一场收入6万元,请了陕西多个秦腔院团的14位老一辈艺术家演唱经典唱段,剧场座无虚席,叫好声不断。 但仅靠易俗社自己的班底,就很难维持“满堂彩”。在易俗社剧场现有的20多名演员中,除了两名获得过“梅花奖”的演员,多数为缺少观众号召力的年轻演员。张武宏说:“舞台是角儿的艺术。对剧院来说,仅靠自己的演员演出观众不买账,从其他院团请名演员成本又太高,即使观众爱看,也是赔钱的买卖。” 陕西省社科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所长王长寿认为,市场之路越走越窄的易俗社剧院要想获得重生,不仅要有名演员,更要有好戏支撑。仅易俗社一个世纪以来多位剧作家创作的秦腔剧本,就有800部之多,但这些剧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摆脱束之高阁的命运。 据了解,目前西安几家秦腔院团能够演出的秦腔剧目一共不过百部。王秀英说:“我小时候听父辈们哼唱过的一些传统戏现在已经没有人能演了。这些戏如果能排出来,老戏迷们还是很愿意进剧院听戏。” 求变能否获得新生? 在我国西北地区,秦腔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地方戏曲。在有千年历史的西安古城墙下,每天都有群众自发组织的“自乐班”在这里免费演出,也从来不缺观众。在农村的不少地方,结婚祝寿都有请剧团唱秦腔的传统,而这其中又以能请到名家唱名段为荣。目前秦腔知名演员表演“绝活儿”的市场价位为2000元至5000元。正因为有这样的消费基础,雍涛认为打造高端秦腔剧场仍有市场机会。 雍涛说:“虽然经营艰难,但我们必须坚持演出品质和市场运作。除了对秦腔老艺术家免票,我们开业至今对外没有送出过一张赠票,哪怕只卖出去一张票,剧场也会正常营业。” 王长寿认为,秦腔这样的传统文化能传承上千年,足以说明它的生命力旺盛。之所以现在在市场探索中举步维艰,是因为没有随着时代改变和新的内容结合起来,秦腔也需要不断创新来适应当代人的口味。 为了多招揽观众,易俗社剧场开始对自己的节目进行了调整。在5月份更新的节目单中,除传统秦腔之外还增加了小品和魔术。“五一”节、母亲节、儿童节剧院还推出专题演出。 张武宏说,他们正准备打造一台属于自己的节目,以剧社自己的演员为班底开展多元化经营。每周排3天唱正宗秦腔,其他时间做综合类的节目,内容包括陕味喜剧,以及对传统戏进行的“戏说”。比如将《铡美案》改成《喜说包青天之铡美案》系列剧,在改编中植入现代语言和热门话题,来吸引年轻人进入剧场。此外,易俗社剧场还将推出包括音像制品、手抄剧本在内的秦腔主题纪念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