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两年前,家住四方区、23岁的林某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完全“脱离”父母、老师的管教,到郊市区上班。自由自在的生活却让他渐渐变得散漫起来,最终因交友不慎染上毒瘾。在没有足够资金购买毒品的情况下,毒瘾发作的林某持刀威胁自己熟识的一名医生抢杜冷丁,最终被家人五花大绑送到戒毒所。 泡酒吧染上毒瘾 今年25岁的林某从小学到大学,一路顺风顺水,在父母眼里是个听话的乖孩子,在学校里除了跟同 半年之后,林某跟住处附近的几个酒吧里经常聚集的人员熟悉了起来。在他们身上,小林似乎“找到了缺失的叛逆童年”。起初,这些人跟林某以“哥们”相称,多次劝说他服用一种“新型药品”,并向他许诺“吃一次两次绝对不上瘾。”虽说早就听说过毒品的危害,也明知是毒品,但林某还是抱着“玩玩试试”的心态吃下了“哥们”送来的药丸。在随后几次泡吧时,林某经不住一帮“哥们”的劝说,连续服用了三次药丸。不久,林某开始发现不对劲,他竟然开始表现出对毒品的依赖,并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那以后,他几乎所有的工资都花在了购买毒品上。 时间一长,林某的毒瘾越来越大,花出去的钱也越来越多。因为业务荒废,林某的工资却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凑不够买毒品的钱,他便千方百计从父母的口袋里骗钱花,今天买这个钱不够,明天买那个需要父母添钱。几次三番,林某的父母发觉事有蹊跷,不肯再给小林大笔汇钱。 刀逼医生抢夺杜冷丁 没有了经济来源,花费却越来越多。林某无意间听别人说医院里止疼用的杜冷丁可以缓解毒瘾。凭着曾跟某医院的一位医生熟识,小林以家中有人得重病为由提出要几支杜冷丁。医生很快问出了破绽,毒瘾发作的林某再也顾不得朋友交情,直接从腰间掏出一把水果刀,逼迫医生“交出杜冷丁”。 得知儿子闯了大祸,林某的父母只得找来亲戚,将儿子五花大绑送进了戒毒所。在戒毒所里,小林泪如雨下,后悔不忆。目前,经过强制戒毒,林某已回到家里,但这一次,父母不敢离开他半步。 谈到儿子,林某的父母把错误全揽到自己身上:“他身边的同学、朋友都是正经孩子,工作也正儿八经的。我们本来想让他自己创事业,结果百密一疏,孩子因交友不慎被带到歧路。 ” 分析林某成为瘾君子的过程,四方公安分局的民警说,青少年有极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初次吸食毒品都是由于接受了毒贩子或其他吸毒人员“免费”提供的毒品而走上吸毒道路的,只要在你交往甚密的人中有一个吸上毒,其他人往往容易受感染而吸毒,因此,坚决不与吸毒的人交友。 相关 链接 新型毒品更令人担忧吸食群体转向90后 一个多月前,青岛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公安局市北分局和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在市北区台东步行街开展禁毒宣传活动。警方提醒说,目前出现的新型毒品更加令人担忧,其吸食群体转向90后年轻人、年轻白领。 民警说,现在岛城出现了名为“俱乐部毒品 ”、“休闲毒品”、“迷奸粉”、“强奸粉”的新型毒品。所谓新型毒品是相对海洛因、大麻和可卡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是指人工合成的精神类毒品。据了解,吸食这类毒品,会严重损害人体组织器官功能,形成难以逆转的病变,导致神经性细胞变性,坏死,出现急慢性精神障碍。吸毒者还有可能出现被害妄想、追踪妄想、嫉妒妄想及幻听妄想等病理性精神症状。由于新型毒品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类毒品,所以 ,又名“实验室毒品”,“新型毒品滥用多发生在娱乐场所,所以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假日毒品’、‘迷奸粉’、‘强奸粉’等。”民警说,令人担忧的是,新型毒品的隐蔽性强,以多种形式出现,极易令人上当服食,能大量消耗人的体力,降低免疫力,严重损害心脏、大脑组织导致死亡。 民警提醒说,让孩子远离毒品,要耐心听取孩子的意见,和孩子交朋友,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要教育孩子少去复杂场所,慎交朋友,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