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青岛的临沂人 在青岛企业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无论任何一次行业经理或老板聚餐,一张10人的桌上肯定能坐着一到两名临沂人。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大幕刚刚拉开,少数临沂人怀揣梦想,走出闭塞的沂蒙山,来到他们心目中繁华、开放的沿海城市青岛。起点很低,起步不易,也许只是街头一个小吃摊,或者是某个小服装市场里的个体户,靠着汗水和泪水的累积,逐渐在青岛各个行业站稳了脚跟。 白手起家、小本经营、吃苦耐劳、诚实守信,这些鲜明的特征已成为临沂老板的群体性标签。据市工商联临沂商会初步统计,在青岛长期居住创业的临沂籍民营老板已达8万人,个人资产过亿的企业家超过30人。 昔日搬运工今成小老板 吕宜居在青奔忙20多年办起的公司只招临沂老乡 他们大都因为家境贫困,来到青岛闯荡,从最底层的打工者开始“淘金”。有点积蓄后,转入小本生意,当起小老板。创业的经历也许缺少大企业家纵横捭阖的气魄和传奇,却有平凡百姓的烟火气,酸甜苦辣一样都不少。创业路,走得很苦,但很踏实。今年38岁的吕宜居就是其中一员,在青岛奔忙了20多年,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营生。 怀揣5元钱闯荡青岛 1988年,15岁的吕宜居还是个孩子,跟着老乡来到青岛,开始了自己漫长的闯荡生活。“当时背了个打着补丁的尼龙袋子,袋子里面只装了一床棉被,身上带了5元钱,还是俺娘偷着给我留着备用的。”吕宜居回忆说。 第二天,吕宜居就跟着老乡在火车站货场上当起搬运工。当时到青岛的第一感觉就是,在青岛每顿都能吃上饱饭。那时候他个头小,拉的车上放4个染料桶他就有些吃不消,特别是遇到上坡,怎么也拉不上去。幸好干搬运的大部分都是老乡,比较照顾这个孩子,都来帮忙。 租住地就像“临沂村” 刚到青岛的时候,吕宜居和老乡租住在普集路15号附近的一片小平房里。“10个平方的房子住五六个人,日子很苦,但很快乐。”吕宜居说,那时他们住的地方是一片村庄,在这里租住的人大都是来自临沂的搬运工,有时感觉这个村就像老家的一个村一样,都说临沂话,谁有病或有什么困难,都会互相帮忙。 但随着旧村改造,那个地方后来拆没了,大家也就散了,各自找别的地方住。很多老乡都搬到河西、杨家群一带的几个村里,如今那几个村也基本上都已拆迁了,老乡们不得不向中韩等城市的更边缘搬家。 从卖西瓜开始创业 在青岛当了4年搬运工,吕宜居长大了,更高更壮实了,也渐渐熟悉了青岛,他开始在这座城市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1992年,他应聘到当时的青岛机务段当保安,一干又是6年。“俺也上过你们的报纸。”工作中一次抓歹徒的经历曾被《青岛日报》报道过,吕宜居至今还留着那张报纸,放在平常工作的文件夹里。 “这段经历,让我觉得自己也可以在青岛干出点名堂来。于是就冒出自己做点营生的想法,我就干脆辞职了。”吕宜居说,他当时和另一名当保安的弟兄一起辞职,在孟庄路铁路桥附近开了个西瓜摊,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卖西瓜是小本生意,赚不到大钱。吕宜居又进了自己熟悉的火车站干零活,搬运、送货、维修等什么活都干。经过几年努力,有了几万元存款。2005年,吕宜居用自己的所有积蓄,又向老乡借了些,凑足了20万元注册资金,开了家服务公司,后来又承包了火车站的部分清洁、搬运的活。“都靠老乡、弟兄们帮衬着,我才干起来了。”吕宜居说,他和公司里几个弟兄负责4公里的道沟卫生清理,还有一些搬运、清理垃圾等零散的工作。 员工清一色临沂人 虽然是老板,但每天吕宜居都和他的兄弟们一起干活,特别在清理垃圾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他们的很多工作都要在深夜忙活,很多时候吕宜居凌晨2点多才回家,但他从来没喊过累。谈起自己的公司,吕宜居说,他每年收入不多,除去运营成本和给员工的工资,自己剩下的钱就寥寥无几了,但这些已经让他很满足。 “这帮老乡干活都不容易,能给他们多发点就多发点。”吕宜居告诉记者,他的员工清一色都是临沂人,老家人干活都很踏实,他也知道老家的情况,出来打工赚到钱才是硬道理。“拿上钱回家过年,是他们一年里最开心的时候,我也一样。回到老家,他们能说我一声好,说我这个老乡没亏待他们,我就觉得都值了。” 从没给临沂人丢脸 人物对话 记者:来青岛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能发展到现在? 吕宜居:没有,那时自己是个小孩,刚初中毕业,来的时候是因为家里吃不上饭,就想在青岛能吃饱饭。 记者:这么多年走来,有没有什么感受? 吕宜居:我是一步一步认真踏实地走过来的,从来没给临沂人丢脸。 记者:在青岛你还有什么梦想? 吕宜居:能在青岛买套房子,把家里的老母亲接过来,享受天伦之乐。 ■临沂老板画像 ◇亮点: 白手起家勤奋踏实 像吕宜居这样在青岛从打工到创业的小老板还有很多,他们带着沂蒙山人朴实的性格走进青岛,起步大多从事着低端的服务业,逐渐开始做小本生意,用汗水、勤奋在青岛逐渐站稳脚跟。 “从经营行业、方式和性格等方面来看,在青岛创业的临沂人与同样是外地来青创业的温州、宁波等地的商人,存在比较明显的地域特点。”青岛市工商联临沂商会会长、青岛施蒂特国际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玉岭向记者介绍,临沂人的身影可以说无处不在,出现在各行各业里,创业领域非常分散。市中小企业局规划发展处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市目前有个体、私营企业42.7万户。按临沂商会统计,目前在青岛长期居住创业的临沂籍老板已达8万人。也就是说,在青岛每5个民营老板里大约就有一个临沂人。 刘玉岭说,根据临沂商会的调研,在青岛事业有成临沂籍人士的年龄多集中在35岁到55岁之间,创业方式多数是白手起家。初来青岛时大多数人没有什么根基和资本,从打工开始,到小本创业,资本积沙成塔,闯出自己的事业。所以他们从事行业异常分散,从建筑工程、外贸货运到零售餐饮、中介服务等行业都能见到大量临沂人创办的公司。勤奋踏实,可以说是临沂老板最大的优点。 ◇缺憾 保守守成缺乏冒险 “临沂人创业有很大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刘玉岭告诉记者,可能是临沂以前相对封闭贫穷,性格往往偏向于保守、守成。与同样在青岛闯出名堂的温州人、泉州人相比,临沂人创业相对缺少冒险精神,这使得小公司多、大公司少,小老板多、大老板少,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相对较少。最近几年,随着市场意识的增强、眼界的开阔,临沂公司才逐渐出现了做大的苗头。 刘玉岭举了个例子,几年前一家单位招工,要求每个员工交上500元押金,每个月能拿到1500元工资,如果不交这500元,每月仅有1000元工资。这种情况下如果临沂人去应聘,按照惯例大部分都会选择不交押金,只拿1000元的 “稳妥”工资。 “这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缩影。”刘玉岭认为,临沂人太过看重安安稳稳的生活,当然避免了很多风险,让大部分人慢慢发展起来,虽然发展得不够大,但也在商业竞争的大浪淘沙中留存下来。事情总是有两面性,在事业上过于保守,很多创业的小老板因为不敢冒险,错失了不少可以“赚大钱”的机会。除非到了必须要“破釜沉舟”的时候,一般临沂人都会在保证彻底“安全”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业务。 ■幕后 临沂老板30多身家过亿 青岛人大都知道“索菲亚大酒店”、“华仁集团”、“海宸国际会展”、“正航食品”这些耳熟能详的大企业,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些企业都是临沂老板开办的。“临沂商会的会员里就有10多个人的资产上亿元了,目前临沂籍在青资产上亿的企业家达30多人。”刘玉岭告诉记者,这些人大部分都在40岁到60岁之间,他们几乎都来自临沂农村。据临沂商会今年的统计,这些临沂人在青岛开办的企业,每年总计上交的利税就能达到10亿元。 在青岛创业的临沂老板还有一个共性,就是非常低调。“他们除了在特别场合,平常还是乡音不改、穿着朴实,可能你在街上见到他们,还会以为只是来青打工的。”刘玉岭说,这些大老板都没有架子,很容易接近。这些老板们自己的生活一般也都比较简朴,保留着沂蒙山人质朴的本色和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