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篇语】 据青岛工商联临沂商会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临沂人大批来青岛“淘金”,目前活跃在青岛各阶层的临沂人总共近60万。他们或者在工厂打工或者从事低端服务业,也有默默打拼、白手起家的小老板,还有资产上亿的富豪,都以不同面目和身份扎根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如今,他们跟青岛和青岛人的生活已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沂水路、临沂路、蒙阴路、费县路……漫步在青岛西部的老市政府周边,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些以临沂县市命名的道路,如此扎堆地布局其间。回溯历史,你才会明白,两座城市的联系从扛大包、闯码头的年代就开始了,已经绵延数辈。今起,早报推出系列报道《来青淘金临沂人》,第一篇将走进与青岛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临沂农民工群体。 【核心提示】 马路装修工、医院护工、家庭保姆、路边菜摊、建筑工人……这些拥有沂蒙口音的农民工,不断闪现在青岛人的生活里。他们如此平凡,又是如此重要的一群人。当我们换个视角打量他们,走进他们的生活,你会发现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心愿和酸甜苦辣,尽管日子过得很简朴、不容易。 ■记者跟访 出场人:丁建亮(临沂沂南县张庄镇后辉山村人) 给父母磕完头“闯天下” 感言 现在在外面打工累的不是体力,而是心,得学会受人管。 大年初三一大早,临沂市沂南县张庄镇后辉山村的23岁小伙丁建亮给父母磕了个头,就带着行李和自己的表弟丁建强,直奔县城长途客运站。“一定要赶早到车站,否则就不好坐车了。”丁建亮已经在青岛一家食品公司工作两年多了,每年春节以后都是正月初三回单位,初四就开工了。青岛很多企业都是这样,所以根据他的经验,初三以后的长途车肯定很挤。 丁建亮预测的没错,一到县城长途客运站,就看到黑压压的人。沂南到青岛的客运线路是整个车站最繁忙的一趟线路,数百人已买好车票等待上车。 上午9点半,一人先空身挤上车占座,然后另一人拖行李后上车,采用这种方法,丁建亮和表弟成功挤上了一辆大客。这是丁建亮在外打工的第三年,刚满20岁的丁建强也开始了人生第一次闯荡。 在外打工要学会受人管 “工厂里大部分工人都是临沂老乡,大家在一起都很团结。”丁建亮说,经过两年的历练,他已经成为一个打工的“老手”,在他所打工的工厂里已经站稳了脚跟,表弟也要跟他在这家食品工厂一起工作,他会照顾好表弟的。“咱们到了那里,工作可能会比较无聊,一定要坚持住,这样才能赚到钱。”丁建亮对丁建强说,其实在外面打工并不比在家种地轻松,在家最起码有父母照顾,在外主要就靠自己了。 “现在在外面打工累的不是体力,而是心,得学会受人管。”这是丁建亮对两年多的打工经历的总结。丁建亮对表弟说,刚到青岛的工厂打工,肯定会感觉太受拘束了,这规定那要求的,在家种地哪有这么多事事。 闯荡几年再回家干买卖 “我前年刚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在家里闲了1年多了。”丁建强对记者说,经过一年多的无所事事,他想到外面闯一闯,这次自己就下决心跟二表哥出来了。 每到过完春节,在临沂市三区九县的长途客运站内,和丁建亮兄弟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一般20岁出头,甚至有些人刚到18岁,就跟随自己的哥哥姐姐或其他亲戚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他们的目的地几乎都是青岛。离家近,又有海,老乡多,还有更多的工作机会,这些都是青岛吸引他们的地方。打几年工,挣下一些本钱和积累些经验,回家经营个小买卖,或留在青岛做个小生意,这成了很多临沂外出打工者选择的道路。 两年只逛过一次海边 正月初七一早,在株洲路丁家兄弟打工的这家食品厂门口,记者再次见到了刚下夜班的兄弟俩。“已经工作两天了,这里的活不累,就是熬时间。”丁建强告诉记者,他目前在一条饮料生产线上,专门负责检查成品饮料瓶质量。 因为嫌厂里的宿舍太吵闹,兄弟俩在附近的中韩村里租了一间小房子,一张双人床、两个脸盆、两个行李箱和一张破电脑桌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在外面租房子能睡得舒服些,特别是上夜班,白天休息很重要。”丁建亮说,他们的工时是从晚8点到早8点,一上就是12个小时,每一个月倒一次班。 当天,丁建强对哥哥说,希望哪天能休班的时候,让哥哥带他出来逛逛青岛,栈桥、五四广场这些地方他只在电视上见过。“我来青岛两年了,也只去过一次海边。”丁建亮说,一般很少能有休班的时候,因为多工作1个小时就多赚点钱,所以他们自己也很少要求休息。 周围全老乡难找女友 对话 记者:在青岛打工和在老家有什么不同? 丁建亮:在青岛想吃肉的时候可以买一块,大口大口吃,在老家就不舍得花钱买肉。 记者:有没有在青岛找个女朋友? 丁建亮:时间太紧了,没有时间和外面接触,整天跟工厂里的一帮老乡们在一起,不太好“下手”。 记者:想过要留在青岛吗? 丁建亮:想过,但是现在考虑这些还太早了,很矛盾,想留下,也想回家。想不明白,现在不再想这个问题了。 ■记者跟访 出场人:李恒军(临沂岸堤镇池畔村人) 为打工11年没回家过春节 感言 我们都在附近一些不起眼的角落里住着,平时大家还能互相串个门聚聚,和在一个村里住的时候差不多。 记者从市政公用局环卫处了解到,市内四区的环卫工人中,有70%的人来自临沂,以沂南、沂水、郯城、临沭的居多。 每天凌晨4点多,台东六路小学附近一个楼院内,一处用木板临时搭建的窝棚门就会“吱嘎”一声响起。47岁的李恒军和妻子已经穿好了橘红色反光背心,扛着扫帚走到街头,开始对他们负责的台东六路和台东八路附近区域“普扫”。 李恒军两口子在青岛整整过了11个春节了。11年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他们每天早上都会准时出现在马路上,两口子每月只有1400元的工资。 “我们就这样熬过来了,至少能吃饱饭了。”李恒军说,除了扫大街,他们还会在工作时收集点废品卖。此外,他们还在一家物业公司找了份兼职,每天扫完大街,趁休息时间再帮居民小区打扫卫生,多赚点钱。 扫完大街兼职扫小区 这些年两人一直居无定所,租过团结户,也住过平房,再到临时搭建的窝棚。“我这里住得很舒服,起码省下房租了。”在李恒军仅有6个平方的窝棚里,他对记者说,自己在这个地方已经住了6年了,亲眼目睹了周边城市的变化。他刚来这里的时候,海信立交桥周边还都是平房,而现在这里都改造了,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他也因此多了另一份工作,楼房都有物业公司,这些公司都需要清运垃圾的工人。他因此找到了一份兼职,目前他在一个小区的物业打工,每月能多挣1000元。 在这打工从不欠工资 “家里的几分地肯定不能维持生活,我17岁就出来打工了。”李恒军告诉记者,17岁时,他就从老家临沂岸堤镇池畔村外出打工,走遍了东北、西北等省份多个城市,从事过搬运、石雕、建筑、砖厂等多种工作,最后在青岛“安家”了。当时他老家有个亲戚比他早到青岛两年,也干环卫工人,他就选择到青岛投奔了亲戚,在环卫公司找到了这份工作。 “这份工作的工资有保障,所以俺就留下来了。”李恒军告诉记者,以前在外地很多地方打工的工钱都是每年结一次,很多时候到年底拿不到钱。而在青岛干环卫工人的工资每月发一次,到期就打到工资卡里,这样自己平常的生活就有保障了,也能攒下一些钱过年带回家了。村里一些亲戚本家知道后,也纷纷到青岛来投奔他找工作。 住所小摆不开年夜饭 “光我们村在青岛干环卫工人的就有100多人,青岛的各区市都有。”李恒军的老乡董富余今年43岁,也在台东附近干环卫工人。他告诉记者,仅台东周边就有50多名环卫工人是他们村的,大家都是亲戚或是本家兄弟爷们,几乎都是全家一起来到青岛,他的儿子就是在青岛出生的,如今已经上初中了。 “我们都在附近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落里住着,平时大家还能互相串个门聚一聚,和在一个村里住的时候也差不多,只是大家每天都在忙工作,几乎没闲的时候。”李恒军的6个兄妹都和他一样,在青岛做环卫工人。 “春节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每天都要早早起来清理燃放烟花鞭炮剩下的碎屑,所以我们每年春节都回不了家。”李恒军告诉记者,今年春节他兄妹6家共18口人都在青岛,原本打算找其中一家一起吃年夜饭,但想了半天却遇到了尴尬,大家租住的房子面积都很小,上谁家也坐不开。最后还是儿子提议,18口人就在台东附近找了个饭店,订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住上廉租房我们就不走了 对话 记者:在青岛和家里有什么不一样? 李恒军:家里属于山区,地很少,要是在家只能种地,现在可能已经吃不上饭了。 记者:来青岛后你感觉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李恒军:老了,不是以前小伙子的时候了,现在就想图个安稳,多攒点钱养老。 记者:你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李恒军:工作11年了,要是单位能给我们投上社保就好了。前几天看报纸上报道的廉租房的消息,我想,要是哪一天让我们也能住上,我们这辈子就想留在青岛了。 临沂农民工素描 最能攒钱 花钱多了会有负罪感 在很多企业老板和农民工眼里,临沂农民工能攒钱是出了名的。他们虽然大都从事一些低端的加工制造业或者服务业,工资低、生活质量低,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能攒下钱,靠的是省吃俭用,靠的是不怕吃苦多干几份工。 “也许是穷怕了,存钱的想法始终不变。”在城阳一家水产品厂打工的费县小伙李隆基说,他每月差不多能赚到2000元左右,单位管住宿,每天管两顿饭,他的花销就是每天一顿早餐、一些基本生活用品和电话费,每月差不多花500元左右,这样他每年能攒下2万元钱。这些钱,他都攒着带回家,一把交给母亲存起来。 “有咸菜、有馒头就行了。”这是很多在青打工的临沂农民工对生活的要求,花钱多了他们会有负罪感。采访中,很多临沂农民工对记者说,父母在家也是这么个吃法,要是自己在外面花天酒地,对不起家里的父母。 赚钱、攒钱、带回家,这是大部分在青打工的临沂人的习惯。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最终要回到老家,年轻时在外面吃点苦,攒下钱到以后再享福。李隆基告诉记者,谁家儿子在外面干了一年,最后两手空空地回家了,老家的街坊邻居们都会说“这孩子不着调”。 看重乡情 为听那口乡音一起聚会 经常小规模聚会也是临沂人的一个特点,在临沂人的圈子里,他们的聚会基本都是以同村或者同乡镇甚至同县城为单位,不管在青从事什么职业,都能聊得来。“临沂人很重老乡情谊,听的就是那口乡音,我们才一起聚会。”临沂市郯城县在青工作的李巨峰是名车床工,他们老乡的聚会经常是各层面的人都有,公务员、教师、打工者、商人还有在青的高校大学生,一起聚会的目的不是为了分等级,看谁发展得好,而是很简单地只为听一听家乡口音,交流一下感情。 “和老乡一起聚会喝得踏实,听得也习惯。”临沂市沂南县砖埠镇在青岛开货车的孙松告诉记者,他们几个老乡都在青岛开货车搞运输,平日大家都在外面四处送货,很难聚齐时间,一旦大家有空闲,肯定会聚在一起喝酒,交流一下开车往哪里走应该注意些什么。“听老乡说话心里不存质疑,因为老乡之间从来不会撒谎的,要是谁把大家骗了,按照老家的话说,他就丢‘老亲戚’了。” 喜欢抱团 得罪一人就得罪一批人 “临沂人打工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抱团,不小心得罪了一个人,可能会得罪一批人。”岛城一家印刷包装厂的人力资源部经理麦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工厂里目前有30多名临沂工人,他们都是其中一人带过来的。这些人干活很踏实,也很勤奋,但是有一次因为一个误会错怪了其中一人,这些临沂人就一起来找,甚至要一起辞职离开工厂,后来总算是澄清了误会才算完事。 临沂人的团结还表现在抱团发展上,经常有全家或者亲戚来青岛干同一行业的,很多人选择青岛打工很看重的一点就是老乡在。在四方长途汽车站附近卖包子的孙春告诉记者,他同村的很多人都在青岛卖包子,看到有“沂蒙山小蒸包”的店面都是他们村里人开的。他们一般都是一起凑份子从临沂进面粉、食用油等材料,能比在青岛直接买便宜一些。(撰稿摄影 除署名外 孙启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