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外滩画报》(The Bund) C=蔡美儿(Amy Chua) “虎妈是出版社为我取的名字” B:当你写这本回忆录的时候,你预期它会在中国出版吗?当时有没有预想过中国读者的反应? C:在写书的时候,我还没想过它会出版。你也知道,在书的结尾,我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曾经跟我很亲密的小女儿变得非常叛逆,而我的妹妹也在这时候查出白血病。我想,这会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不是我做了5年,或者10年研究而写成的书,它只花了我几个月时间,是发自我内心的,很私人的书。 后来,当我把书寄给出版代理商的时候,想到过它可能有一天会在中国出版,如果中国人能读到,将会很有趣。我很好奇中国人会怎么看这本书,因为中国的育儿方式与西方完全相反。在美国,我显得非常不同寻常,我的一些行为被称作“虐待”,但我却对中式教育的方式很骄傲,我不知道中国人是否理解我。另外,我也想知道,中国人能否理解书中的趣味。我写书的语气,大多是半开玩笑半挖苦自己的。被翻译成中文后,可能有些意思发生变化。比如,露露会说“我恨你”“你是伏地魔”,但她说这些的时候,情绪并不完全是负面的,她是带着调侃的。 当然,我也觉得中国人,甚至韩国人,可以从这本书中有所借鉴。一方面,中式教育太过严苛,充满批判,另一方面,你也不可以太溺爱孩子。现在中国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育儿方式越来越接近西方,父母给孩子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这并不好。 B:《虎妈战歌》中文版选择了一个比较温和的书名《我在美国做妈妈》。你比较喜欢哪个书名?被人叫做“虎妈”,你是什么感觉? C:我不太喜欢《虎妈战歌》这个书名。它用了“战歌”(Battle Hymn)二字,而不是“行军”(War March),这让我很难过。我也不喜欢被叫“虎妈”。在中文里,“虎妈”听起来更糟些。当时用“虎妈”作书名,是因为我生于虎年,老虎代表着积极向上,勇敢的爱,自信和严格。而我本人,就是一个非常严苛、过分自信的人。不过,我仍不太喜欢这个称呼,我的父亲也一直说:去跟所有人解释,虎妈不是代表严厉,而是中国生肖。 B:是你的女儿最先叫你“虎妈”的吗? C:不是,是出版社取的。 B:你的大女儿索菲娅在《纽约邮报》上刊登了一封写给你的信,来回应这些日子西方人对你的批判和质疑。在信中,你的形象亲切温柔,比如周末你会跟女儿们到地下室玩数字游戏,全家6口(包括2只狗)挤在一张床上争论下载哪部电影。这跟书中剽悍严格的虎妈形象区别很大。为什么你没有把这些其乐融融的场景写进书中? C:很有趣的是,我通过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来写这本书。你说得很对,我没能把很多温情的东西放进去。其实,还远不止这些,但我却没有写。我不想写感人的、以温情取胜的故事。 有时候,我觉得我教育孩子的方式,还不是那么东方。比如,我每天都会对孩子说:“我爱你”。但我也不清楚,我为什么没把生活中的温情片段放进书中。也许我是错的。写书的时候,我设定我只是其中一个角色,而我的女儿们是主角,这是一些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有趣故事。我觉得这本书是被人误读了。 B:前哈佛大学校长拉里·萨默斯指出:“拿A成绩的学生将来会成为学者、教授,而C成绩的人会成为慈善家。”我听到另一种说法,“A成绩的人毕业后为B成绩的人工作,而C成绩的人负责运营整个公司。”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你依旧觉得当今社会,拿全A成绩很重要吗? C:是的,我依旧认为全A很重要。当时,萨默斯在说这话的时候,带着半开玩笑的口气。一个哈佛教授说出这种话,本身充满趣味性。我觉得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种,当然,有些C成绩的学生会成为慈善家,但你需要看到更多C成绩的学生,他们可能很沮丧,失业在家,所以,并不是每一个C成绩的学生都是慈善家。 再举个例子,从小,我的父母对我管教严厉。在我刚上哈佛法学院时,我的确不太会提问题,也不会挑战别人。但是你不能说,我永远不会。我学得非常快。2年就毕业了,目前已出版了2本专著,这是其他人无法做到的。这也体现了中式教育的好处:你充满自信,而且学得快。 B:但美国出了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他们都大学未毕业。很多人认为,用中式教育,很难培养出类似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才? C:中式教育也可以培养出这样的人,比如马友友。(注:马友友早年在茱莉亚音乐学院读了7年之后,虽然成绩名列前茅,但他却在尚未毕业之前便退学,后前往哈佛大学就读。)有时候辍学生能做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事,但更多的人会很不幸,所以说,不是每一个辍学生都能成为比尔·盖茨,马克和盖茨的出现,是极小几率的事。但我觉得中式教育更应宽松一些。我的学生中有一些来自中国和韩国,他们都是全班最用功的,我常对他们说:好的,放轻松,别太思前想后,试着多去表达自己。” “没有规矩的孩子,不会有创造性” B:中国家长已经意识到,中式教育存在着一个弊端,就是孩子的创新性不足。你是如何培养索菲娅和露露创新精神的? C:我觉得我很幸运,因为我的丈夫是犹太人。犹太人是“问题专家”,具有刨根问底精神。他们总喜欢问“为什么?”比如我让露露练琴:“快去练,发挥出最佳水平。”我的丈夫就会问我“为什么?这样好吗?我不认同。”我认为,鼓励孩子问“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另外,我的丈夫具有质疑精神。他告诫女儿,除非是亲眼所见,其他都需要怀疑。 我认为中式教育是分阶段性的,以前中国很穷,人们为了生存,为了安全,一定要用功死读书。现在,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创新的技巧。比如读很多的书,中文书、西方的书、欧洲的书、美国的书、有趣的书。我喜欢的,是小众的、带点幽默的书。比如David Sedaris和.Dave Eggers的书,我不清楚中国人能否理解其幽默。 B:跟西方家庭相比,中国移民家庭似乎更重视家庭活动,而非社交活动。在书中,你写到10条“不允许”,其中一条是“不允许孩子参加同学聚会”,还有一条是“不允许孩子在外露宿”。布鲁克斯批评说:“对于14岁的女孩来说,连续练习一段音乐四个小时需要集中注意力,但这远不及在外过夜对其认识能力的要求那么高。”你如何回应? C:我非常不同意布鲁克斯的说法。外出宿营很有趣,但老实说,我觉得那只是有趣而已。我曾破例送索菲娅参加在外面过夜的同学会,亲眼看到很多人聚在一起看电视、上网、给男孩写邮件、吃爆米花和冰激凌。那的确很有趣,但那完全培养不出创新精神。通过外出宿营和派对增加认知能力,是很愚蠢的主意。 再说,孩子长大以后,有的是机会参加派对。我进入大学之后,也成了派对迷,还因此上过电视。 B:“你有没有给女儿们办过派对,比如生日派对? C:我很重视索菲娅和露露的每一个生日派对,用心准备蛋糕,邀请她们的朋友来家做客,我还会煮长寿面给女儿吃。 B:萨默斯指出“当今社会,需要规矩和稳定来完成的工作,可以越来越多由电脑来完成。创造性可能是一种更宝贵的财富,是教育者和父母应该强调的。”你觉得中国人注重的“纪律性”和西方人强调的“创新性”的培养,是否存在矛盾? C:我认为这是人们的一个误读。大家总认为,两者不能兼而有之。西方人有时非常愚蠢,他们会说:“抛开规矩,你们去创造吧!”结果孩子整天对着电脑无所事事。我认为,没有纪律的孩子,不会有创造性。 我的父亲是个非常聪明的发明家,你可以用维基百科查查他的资料,有人甚至认为他可以拿诺贝尔奖。但是,一方面,他是一个很自律的人,常常工作到凌晨3点,另一方面,他酷爱旅行,他喜欢看生物学的书,喜欢音乐、艺术,这些都帮助他在数学上更好地创新。从前,中国孩子的学习领域是被限制的,我觉得现在是时候鼓励他们学习更多,比如作诗,比如爵士乐,阅读西方和非洲的书。 B: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华裔科学家、音乐家、艺术家?如果按照人口比例计算,可谓人才辈出。但华人在美国的地位始终处于种族边缘地带,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仍很少?在政治上始终是无足轻重的族群,缺少发言权? C:我坚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华人获得诺贝尔奖。但要说培养更多的政治家,可能是由于政治体制不同,会有些困难。 “吃苦是成功的重要途径” B:在中国,现在有一个词很红——“快乐教育”。你觉得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将来的成功,哪个更重要?你是如何定义“成功”,你的女儿又是如何定义“成功”的? C:我觉得这又犯了一个错误。这不是非一即二的问题。孩子需要压力。你觉得整天对着电视、电脑、玩Facebook的孩子开心吗?那不是“快乐”,只是“沉迷”。我觉得我的女儿很快乐。每天放学,她们回到美丽的房屋,开展音乐作业,创作诗歌。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快乐的童年”,或者“将来的成功”,而是“孩子的未来是否快乐”。 我追求的是“快乐人生”。人的一生很漫长,家长的眼光不应仅仅局限在一个5岁或10岁的孩子是否幸福。当然,我也试图让孩子开心,如果“开心” 和“成功”让我选择,我选“开心”。我相信充分学习达到卓越,就可以带来开心,因为你会自信,感到骄傲,产生快乐。我的女儿非常认同我的观点。 B:中国有句谚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是否听说过?你觉得这是否是中式教育的核心。 C:麻烦你再说一遍。。我没有听说过,不过我知道“吃苦”(蔡美儿用中文说了这两个字)。我觉得这不是成功的唯一方式,但的确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再大的艰苦,也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 B:你在书的最后一章写道:“我决定采取一种混合的方式。孩子在18岁前,按照中国的方法为他们构筑自信,并认识走向卓越的价值,18岁后再采用西方的方式,让每一个个体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路。我想,这样可以两全其美。”你现在用哪种方式教育女儿?跟书中所写有什么不同? C:我写这些,也是带着玩笑的,我的意思是我们需要按照孩子不同的个性,给出更多的选择。当孩子非常小的时候,中式教育非常重要,因为他们还不懂得如何做是正确的事。如果你给一个8岁的孩子选择:要跟朋友玩还是练小提琴?他肯定回答前者。但是当孩子到了十三四岁,如果他们真的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我们可以适当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比如说我的大女儿很乖巧,我可以用很严厉的方式对待她。但我的小女儿很叛逆,我对她严,她比我更严。当她13岁时,我发现我们的关系出现危机。我尊重了她的选择:放弃小提琴,让她学习自己喜欢的网球。 B:我看了《时代》杂志的报道,你的职业道路并不一帆风顺。最初学医,后来又学经济,然后才在法学院安定下来。你是怎么找到自己最终的兴趣? C:我很幸运有一对理解我的父母。一开始,我的父母对我很严格,要我当医生。但我后来违背了他们的意愿,因为我知道无论我做什么决定,他们都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鼓励我。我从他们身上学会自律、自信,我还明白“如果你真的对某事没兴趣,你无法把它做好。” B:索菲娅今年秋天要上大学了。她是自己选择专业,还是听取你的意见? C:她会先读一些综合类的课程,然后找到自己的方向。她会完全按照自己的选择,100%自主选择。她已经有好消息了。我还没有告诉别人,不过她已经知道了结果。
|
上一篇:业内人士披露幼儿园高收费内幕
下一篇:国税总局欲降低进口奶粉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