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时期,是青岛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积极抢抓历史性机遇,努力克服各种严峻挑战,全面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可喜成就。 ——与2005年相比,全市生产总值连续迈上3000亿、4000亿和5000亿元的台阶,2010年达到 5666亿元,年均增长13.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相继突破200亿、300亿和400亿元,2010年达到452亿元,年均增长2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920元提高到24998元,年均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806元提高到10550元,年均增长12.7%,分别高于“十一五”规划目标4.1个和2.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4%,提高4.8个百分点。“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21亿元,年均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万亿元台阶,2010年达到11450亿元,年均增长2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5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7%。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324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148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3%和13.5%。 ——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66%,比2005年提高7.5个百分点;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2%,提高32个百分点;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提高23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2963亿元,实现翻番。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95%、100%和94%;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5%;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五年来,我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着力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重点产业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服务业呈现跨越发展新态势,增加值达到2630亿元,年均增长15.6%。 五年来,我市强化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施“四个十”科技创新工程,五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8项,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和“碧海蓝天工程”。 五年来,我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不断提高科学规划、集约建设、精细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投资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34%。新农村建设和县域工业化步伐加快,市级财政“三农”投入102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2.4倍。 五年来,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行业分布由76个减少到48个。全方位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强化定向招商,引进过亿美元项目20个、世界500强企业12家。对口帮扶合作进一步加强。与西藏日喀则,贵州铜仁、安顺,湖北宜昌三峡库区和我省菏泽曹县等地开展了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帮扶合作。 五年来,我市着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大,五年来,市级财政用于社会民生投入达到366亿元,占同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0%。投入138亿元,在城乡建设和改善群众生活方面安排实事50件。“两改”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空前,2008-2010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全面完成,财政直接投入、土地收益让渡和配套费减免超过100亿元,基本建立起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五年来,我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加快,财政性教育支出年均增长18.6%,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统一了县域教师工资水平,理顺了市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投资42.7亿元,建成国医堂、妇女儿童医院、北部中心医院、西海岸医院等大型医疗设施,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分别达到100%、79.5%。文化强市战略加快实施。人口、双拥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平安青岛建设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全面推行。 五年来,我市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加快。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廉政建设得到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