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烈士埋骨异乡63年无人认 守墓人月薪100元(图)

1
青岛新闻网 2011-02-16 05:58:41 青岛早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63年前,昌邑市发生了一场丈岭战役,即墨凤山村的白凤山在这场战役中牺牲,年仅20余岁。1956年,当地政府在昌邑市饮马镇修建了烈士陵园,白凤山烈士与其他700余名革命先烈被葬于此。63年过去了,许多烈士的后代来此地寻找牺牲的亲人,但白凤山烈士的墓地尽管有名有姓却不见任何亲人前来祭拜。2月14日,早报接到已经守卫烈士陵园10年的杨治忠老人来电,今年65岁的他唯一的心愿就是为陵园里的烈士寻找到亲人。接到杨治忠老人的电话后,早报记者赶赴昌邑进行了调查采访。

    【启程】 为给烈士寻找亲人满车乘客都不相信

    14日下午2时10分,记者坐上了前往昌邑市的长途汽车,因车程较长,记者与车上的乘客攀谈起来,当记者对车上乘客表明此行目的是为烈士寻找家人时,满车的乘客竟无一人相信。乘务员小刘表示她的家就离饮马镇不远,她的很多亲戚就住在饮马镇,逢年过节经常到饮马镇走动的乘务员小刘表示,她甚至不知道饮马镇还建有一个烈士陵园。

    “哪个烈士是你家亲戚啊,跟你有什么关系?”车上的一名乘客问道,记者掏出工作证,众人这才相信了记者此行的目的,乘务员小刘此时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有着山东姑娘豪放性格的她一再提出要给记者免票,见记者推辞小刘又提出等下次记者再去昌邑时一定请客吃饭。

    【见面】 汽车晚点傍晚才到守墓人寒冷中等待

    由于汽车晚点下午6时20分才到达目的地。根据约定,记者本来与杨治忠老人约定在昌邑市饮马镇一条名叫政府街的街道路口见面,但因为汽车晚点加上当晚零下10摄氏度左右的低温天气,记者已经不指望杨治忠老人还能等候在约定地点,但记者显然低估了这名守墓十年老人的毅力。晚上7时,记者来到政府街路口时看到一名瘦小的老人坐在一辆“敞篷”的电动三轮车上,因沿途没有见到任何营运车辆,记者将这名老人误当成了做三轮车出租生意的人,记者走上前去想要询问出租车价,谁知还没等记者开口老人竟一眼认出,“你就是从青岛来的记者吧,冻坏了吧,快上车。”记者这才意识到眼前这个戴着鸭舌帽,身材瘦小的老人就是杨治忠。

    【探墓】 沿着羊肠小道初见烈士墓地

    坐着杨治忠老人三轮车到达饮马镇烈士陵园时已是夜里8时20分,夜里的烈士陵园显得格外寂静,但在深夜里竖在门前的一块烈士纪念碑以及碑后的烈士祠却格外显眼。记者来到了杨志忠老人不足10平米的烈士陵园管理室,老人介绍这间屋子也是他和老伴长住的家,记者看到屋内除了大土炕和一个已经没有水的水缸外便再无其它家具,一台只能收到寥寥几个台的17寸电视机是杨治忠老人和老伴唯一可供消遣的电器。

    在屋内暖和了一会,杨治忠老人提出带记者去陵园第九墓区也就是白凤山烈士的坟地看看,记者跟随杨治忠老人走在一条长约200米的羊肠小道上,踩着地上干枯的树叶,记者倒是有点紧张,反而杨治忠老人在不断地宽慰记者。在老人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白凤山烈士的墓地,尽管是夜晚但墓碑上用繁体字刻着的白凤山烈士之墓几个大字却显得很清晰。由于夜色已浓无法拍照,记者决定第二天再来。


相关阅读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上一篇:青岛版限购令实施细则出台 今后购房走新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