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 正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1
青岛新闻网 2011-01-27 14:53:56 青岛日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纪 敏

    四方区是青岛市的老城区、老工业区,是青岛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建于1900年的四方机车厂,是中国机车制造工业的主要基地之一;创立于1912年的青岛葡萄酒厂,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百年葡萄酒品牌;沿着胶济铁路一线排开的国棉一到五厂,为青岛赢得了“上青天”的美誉;坐落于辖区的海尔电冰箱厂,是海尔集团的前身,海尔从这里走向世界。但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工业立区”的发展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四方区作为青岛市核心主城区的功能和定位要求,已经不能支撑四方区未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带来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压力也越来越大,老城区基础设施老化、人口结构老化、产业结构低端化、消费结构低端化越发加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决定发展质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对宏观发展环境和具体区情实际的把握,“十二五”期间,四方区委、区政府将积极反思传统增长方式之危,抢抓科学发展之机,按照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文化引领、创新支撑,大力实施“组团发展、两翼带动、轴线集聚、园区支撑”发展战略,重点完成产业园区建设、城区开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化强区建设、创新体系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六大任务,全面推进三大战略转型,即由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主的高端产业结构转型,由工业生产型功能区向综合服务型功能区转型,由环境质量相对较差、发展活力相对不足的老工业区向宜商宜居宜创业的现代化新城区转型,努力塑造“滨海新区、创新四方”的城区新形象,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一、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发展服务经济上下功夫、见实效

    产业结构的内容和水平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和层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是维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为加快实现由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型,四方区积极推动传统服务业提能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入驻发展,近两年全区共引进服务业项目956个,占引进项目总数的99.5%,全区服务业企业数量达到6915家,比2008年增长25%。目前,二三产业比重调整到42:58,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

    一是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转方式、调结构”决不能脱离传统产业另起炉灶,而必须在着力抓好优化提升的基础上,促其健康发展。四方区坚持一手抓政策扶持,一手抓技术设备更新和产业链延伸,推动传统产业由中低端向高端延伸。传统工业在大批量搬迁改造过程中优化升级,做精做强,以装备制造、能源化工为主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今年全年可实现60亿元,同比增长14%。传统服务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交通运输、仓储邮政等行业的企业数量较2008年增加了917户,注册资本增长了59268万元。长青灯具窗帘市场顺利完成二期改造,营业面积达10万平方米,实现年交易额3亿元,成为省内最大的灯具窗帘市场;闽商钢材交易结算中心项目利用外贸服装厂旧厂房改造空间,引进了产品展示、交易结算、融资担保、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项目,将传统服务业产业链条向现代服务业延伸发展;世界排名第三的商业零售企业TESCO总投资1亿美元建设的特易购购物中心运营良好;全球最具影响力品牌酒店集团20强企业新加坡尼斯酒店集团在青岛投资建设的第一个五星级酒店——尼斯酒店青岛四方项目奠基启动,辖区传统服务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推动力。四方区坚持扩大总量和提升层次并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企业数量由2008年的1172家发展至目前的1517家,增加了345家,增幅达30%,注册资本增加44766万元,增幅达57%。引进建成了德玛物流、中外运山东外运等一批现代物流业项目;国美电器、中建筑港、航天信息等一批总部经济项目,海旭担保、华商汇通和温商担保等一批现代金融项目,城市规划设计院、中景设计创意中心、青岛地理信息大厦等一批建筑设计创意企业,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全面发展,为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三是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四方区坚持从行业发展潜力、带动效应、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出发,立足于自身特色优势和现实基础条件,着力培育适宜四方区发展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四方区成功引进青岛纺联产品设计开发中心、青岛市地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区域研发创新平台更加完善。加快建设高速列车电气网络高新技术项目、中油通用清洁能源储运装备项目等多家产业化基地。 30余家科技服务公司先后落户四方,辖区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包括聚氨酯技术人才团队等10余支创新人才团队已入驻四方,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十二五”期间,四方区将依托中国动物与卫生流行病学中心和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生物科技产业,打造生物科技产业集群;以泰能为龙头,以华电、华拓、华创为骨干,引进和发展清洁能源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建立低碳创新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建设低碳经济创新示范园;依托中航科技产业园等科技产业园区为发展平台,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打造具有特色的信息产业。新兴产业的兴起将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四方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二、坚持把推进城区规划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在提升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上下功夫、见实效

    对老城区和老工业区而言,旧城旧村改造和老企业搬迁改造的任务十分繁重,城区发展空间亟待拓展、环境面貌亟待改善。针对这一现实,四方区确立了“功能再造、活力注入、环境改善、质量提升”的改造原则,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引进了美国朗润、RTKL公司等国际知名规划机构和万科、保利、中海等知名开发企业,全面推进东、西、南、北、中五大组团规划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今年以来,统筹安排了年度投资131亿元的4大类34个大项的城市建设项目,开发规模和建设速度不断加快。

    一是率先突破东西两翼开发建设。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全面实施东部青岛新都心、西部欢乐滨海城 “两翼带动”发展战略,分别组建两个指挥部,由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别担任总指挥,从全区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全力破解规划、土地、拆迁和净空指标等难题,力争在短期内见到明显成效。

    二是全面推进旧城旧村改造。制定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加快城区开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12处剩余城中村和18片老城区改造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计划3年内完成所有剩余城中村的改造,5年内完成符合条件的成片老城区改造。目前,四方区规划开发项目达66个,规划建筑面积780万平方米,其中在建项目51个,在建面积500余万平方米。

    三是大力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实施“轴线集聚”战略,重点打造瑞昌路、大沙路—长沙路、环湾大道、四流南路—杭州路、黑龙江路三纵两横五条商务景观大道,形成功能突出的发展轴线,集聚产业要素,带动周边发展,提升城区形象。加快道路综合整治、未贯通道路打通、河道治理、管网改造和高压线下地迁移工程,老城区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在培育聚集高新高端产业上下功夫、见实效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性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劣越来越取决于创新能力的强弱。四方区坚持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为依托,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为抓手,以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为保障,通过抓好高端产业聚集区培育、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整合优化全区科技资源,推动全区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一是加快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和创新创业要素。德国鲁尔、沈阳铁西等国内外老工业区的调整实践证明,规划建设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现代产业园区是解决老工业区转型期间产业“空心化”难题的有效途径。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四方区坚持组团式发展、园区化布局,研究出台了 《关于加快现代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充分发挥辖区科研资源禀赋,利用企业搬迁和旧城旧村改造腾出的空间,规划建设一批以研发、设计、服务外包和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主要包括科大都市科技园、建筑设计创意产业园、生物科技产业园、低碳经济创新示范园等,积极引进科技创新核心项目和配套项目,加快构建新一轮产业体系。

    二是实施“八个一”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在新一轮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中,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鉴于此,四方区实施了“八个一”科技创新工程,即:引进和培育一批研发设计中心;规划建设一批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支持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引进一批科技服务业项目;建设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部载体;推荐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争取创投基金支持;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创业;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物。

    三是开展 “科技企业服务年”系列活动,为高新高端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政府、专家、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缺一不可。四方区坚持政府推动,建成启用四方区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组织辖区相关科技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对接,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坚持专家带动,邀请有关方面专家成立 “四方区科技政策宣讲团”,帮助企业掌握并运用好各级科技政策,为企业解答各类政策疑问;成立“科技特派员服务队”,针对企业技术难题开展合作攻关、信息咨询、成果转化、共建平台等服务活动;建立创业导师队伍,邀请技术创业型企业家、风投金融专家、营销管理专家作为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导师,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咨询帮助。坚持协会联动,依托市工业设计协会和市工业设计示范基地组建市工业设计创新联盟,开展共性和关键技术创新活动;建成科技申报网络系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四、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上下功夫、见实效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老工业区在调整改造中,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核心,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兼顾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四方区在转型实践中,坚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努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促进科学发展成果共享,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区”。今年以来,全区共筹措市、区两级财政资金约16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社会事业建设,辖区居民得到更多实惠,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 “十二五”期间,四方区将针对区级财力小、弱势群体多、保障任务重的实际,进一步把领导力量和工作精力向基层倾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体制和手段,加大民生投入,着力实现由“吃饭财政”、“GDP财政”向民生财政的转变,大力实施充分就业、全民保障、百姓安居、名师名校、健康惠民、和谐社区六大民生工程,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探索出一条与 “转方式、调结构”要求相适应、与城区转型跨越发展实际相符合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 “四方模式”,为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推进海云庵民俗文化街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