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综合类> 青岛市南 > 正文

市南区破解“择校”难题推进“一校一品”

1
青岛新闻网 2011-01-25 11:03:33 青岛日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从刚刚结束的市南区两会获悉,青岛西部一处高标准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即将走下图纸,开全市风气之先。这是近年来市南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填谷扬峰,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又一次领跑。

    市南区自 2008年提出“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以来,就开始在义务教育均衡进程中上下求索。在破解“择校”这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 “瓶颈”时,市南区从容布局,通过“抓东西、强中间、优全盘”,不仅没有削峰填谷,反而填谷扬峰,扩大了优质教育的覆盖面,目前“一校一品”的特色教育格局业已初现。

    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市南区把教育经费作为刚性预算优先保证。市南区区委书记李学海告诉记者,市南区教育投入在财政开支中的比例占到20%以上,这一比例高于全市四个百分点。 “十一五”以来,市南区累计投入近20亿元发展教育事业,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05年的1.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5亿元,增长了150%。有了充足的教育投入,市南区得以加大对基础设施薄弱学校的建设力度,2008年以来差不多半数学校的校舍修葺一新,今年市南区还将完成5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从 “硬件”上缩小校际差距。

    不单如此,市南区还加大人才流动与培养力度,激发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在活力,从“软件”上实现教育公平。其中,尤以“易帅”易师最为瞩目。 2008年以来,市南区80%的中小学更换了校长,成立了名校长工作室,以名校长带动年轻校长的成长,选派47位名师到发展中学校任教,优秀师资辐射到61%的小学及75%的初中学校。此做法作为典型案例被评为地方教育制度创新优胜奖。天山小学校长于庆丽用“实惠”来形容均衡教育举措给学校带来的变化:“近3年市南区共为我们投入近500万元完成校舍改造工程,建起了生态校园,另外还有3位名师走入学校,与老师零距离交流,让学校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

    为解决好“择校”之本,有效缩小校际差距,市南区还在创新管理模式、发掘优质教育潜力方面作出有益尝试。市南区在学校工作综合考评中实行捆绑式考评,推进中部优质学校与东部、西部普通学校联合发展,在教育科研、课程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市南区还确立了“上挂外联、高端借力、分层发展”的目标,如今70%以上的初中学校实现了与中国教育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教育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姻”,得以登高望远。市南区还开展教研员下校代课制度,9位教研员到校与教师一起听课、评课、自己上课、参加学校集体备课,消弭全区教学水平的差距。

    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绝不是千校一面,而应是追求高水平、高层次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市南区教育局局长赵辉如是说。为此,市南区坚持“特色育人、文化立校”办学理念,引导学校挖掘优势项目,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如今,全区70%以上的学校已在特色化建设方面凸显成效,一股源自内涵的力量正在成长起来,在青岛均衡教育进程中留下一个深深的刻度。日前,市南区还向全区中小学生家长发放4万余封家长信征求民意。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市南区将每个信封都事先贴好邮票,如此家长可以不经学校直接通过邮局寄到局里,回收率超过75%。 (刘 淼)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市南基层劳动协理员受表彰 含事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