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重病,有人选择哭泣,有人选择放弃,但一位清华男孩,却在病魔前唱出了最美的生命之歌。 昨天,这位患病男孩的母亲说,自己家世代务农,大字不识几个,儿子宁宁(化名)却成了村里考入清华的第一人,这是她这辈子最骄傲的事。 然而,母亲的骄傲很快被接连的厄运击碎,宁宁入学没多久被诊断患有一种罕见的脑膜炎,导致智力如同三岁的幼儿,随后视神经萎缩又把他带入黑暗世界。 负债与 厄运降临 忍着病痛参加完高考 昨天上午,记者在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见到了宁宁,他正躺在病床上针灸,脸上挂着一抹微笑。 “这孩子很爱笑”。不管是朝夕相处的亲人、邻居,还是相识不久的朋友,很快就会发现宁宁爱笑的特点。那灿烂的笑容让人感觉出他的乐观和坚强。 1990年,宁宁出生在聊城一个贫困家庭里。母亲说,他以前从不生病,是个性格开朗、外形帅气的“阳光男孩”。 可是,今年5月,正在准备高考的他,突然感觉头痛、浑身无力,一开始以为是感冒,但是吃药后,病情反而慢慢加重。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一直忍着病痛坚持学习,直到高考结束。最后,实在扛不住了,宁宁才将病情告诉自己的家人。 不久后,宁宁收到了清华大学化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但他的病情也越来越重,出现全身麻痹、视力模糊等症状。 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他转到济南求医,被确诊为脑膜炎。 抗争病魔 扯着头发分散疼痛感 宁宁说,每次疼痛袭来就像死过一次。止痛针的药效只能维持一会儿,实在疼不过,他就用手扯自己的头发,“似乎把头发拔掉才能分散一点疼痛感。” 他的病,让这个本就贫穷的家庭更加窘迫。但除了更加疼爱儿子、花更多心血在田里外,宁宁的爸妈再也做不了什么。 宁宁的懂事让母亲心疼。他也喜欢逛街,但从来只看不买,他最喜欢去书店,在书架旁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 即使在高考前,宁宁每月的生活费也只有100元。可每月回家拿生活费,他还是会犹豫再三。“觉得向家里要钱挺羞愧的。” 从初二起,他寒暑假都会去打工,打包装、发传单、磨器皿的活都做过,每个假期基本可以挣到600元,部分拿来添补家用,剩下的作为生活费。 宁宁身上有一种使命感,他觉得自己是家里的希望,他说以后要把父母接到城里生活。 带着这种念头,宁宁的学习成绩一路向上:初中时在学校保持前10名、高中保持前5名。 因为宁宁的“老好人”性格,住院期间,街坊邻居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来看望过他。值班护士忍不住说,“你们回去吧,今天已经接待太多人了,让病人好好休息一下。” 直面命运 母亲的劝慰让他温暖 今年9月上旬的一天,宁宁用筷子夹肉,连续几次都没夹到。“我看东西有重影。”儿子的话让母亲的心提到嗓子眼。医院确诊是脑膜炎发展成视神经萎缩,医生说,孩子随时可能失明。 父亲连夜赶到北京,强忍悲痛为儿子办理了休学手续。之后他们四处举债,带儿子跑遍了广州、上海等大医院寻求治疗,但无力回天——— 宁宁失明了。 母亲擦干眼泪,一次次劝慰儿子,有一次她听到临床一位老人讲的故事,便说给儿子听。“孩子,《灯与盲人》的故事你听过吗?”宁宁保持沉默。母亲接着说:“黑夜里有个盲人执盏明灯蹒跚而行,路人问他,你啥也看不见,打灯笼干吗?盲人说,你们能看见灯笼,就会给我让路啊。孩子,自古身残志坚成就大事者不乏其人,只要自己点亮心灯,创造光明,照样能走出一条大路来!” 那一刻,宁宁的手背,感受到了母亲温暖的泪水。他鼻子一酸,决心直面命运。 更让人揪心的是,治疗脑膜炎服用的药物,造成宁宁药物中毒,他的智商如同三岁大的孩子。每天傻傻地笑,坐在轮椅上,由父母喂流质食物,料理他的大小便。 妈妈急白了头发。 奇迹发生 用针灸找回智力和光明 绝望之际,宁宁的舅舅听朋友说,中医的针灸能治疗视神经萎缩,可以让孩子试一试。 这让母亲重新燃起希望。10月初,宁宁和母亲到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医生认为有复明的希望,该院中医眼科主任张洪星说,刚开始,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但是在一个多月的治疗后,宁宁双目的视力已经从“0”逐渐恢复到近0.1,能自己看表了。照此下去,可以恢复到0.8。 更神奇的是,宁宁的智力也渐渐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这是不是中医的功效,张洪星也不好说。 采访中,为了让记者更加清楚针灸的过程,张洪星边讲解边给宁宁现场治疗了起来。本以为他会在患者眼部直接施针,却见他先在患者手部的穴位按摩了起来。 他解释说:“中医的与众不同,在于它注重的是一个整体的治疗,所以手部的按摩也是治疗的关键部分。”在按摩好穴位后,他才在宁宁的眼周围和头部开始施针,最后再进行颈部的牵引并疏通颈部血脉。 宁宁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给爸妈美满幸福的晚年。 采访结束道别,正值中午下班高峰。宁宁用手指在记者手心上写下“小心”两字。其实,记者也想跟他说:今后的人生会很辛苦,也要一路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