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综合类> 青岛市南 > 正文

市南区“精雕细刻”城区环境 擦亮城市窗口

1
青岛新闻网 2010-11-16 09:40:06 青岛日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人民网青岛11月16日电 家住宁国一路9号的王大爷这几天一直在惦记着一件事:刚刚围起的封闭大院什么时候发入门卡?“居民们还是希望早点实现打卡入门。这样,我们的大院就更安全了。”天山社区居委会刘主任的话给他吃了定心丸:“最近这几天就会给居民发放入门卡。很快,大院就能真正实现封闭式管理了。”

    宁国一路9号位于天山小区,大部分居民楼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多为敞开式、无物业管理的楼

院。近日,金门路街道办出资为有条件的居民楼围上铁艺栅栏,并增加了小区的门禁系统,成功封闭了8个小区。此外,还综合整治了小区环境。记者在宁国一路9号看到,原本被居民开辟为菜地的绿地铺上了蜿蜒的鹅卵石小径,小区里还加建了别致的凉亭和木椅,重新铺装了石板路,大院焕然一新,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岁。

    近年来,市南区始终坚持“环境就是生产力,打造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在首善之区建设中提出了“城区环境最美”目标,以“路要平、灯要明、树有型、绿色浓、墙面新、角落净、山头美、海水清、广告规范、色泽鲜明、广场公园如客厅”为标准,实施优化市南新环境工程,“精雕细刻”城区角落,城区环境得到了极大提升。以居民楼院综合整治为例,从2008年至今,该区共投入2.28亿元,对全区718个楼院的1391栋楼进行整治,近4万户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全面改观。日前,总投资7000余万元的2010年楼院综合整治工作也已近尾声。

    作为青岛市的窗口城区,市南区将环境建设提高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环境整治精细化方面做足文章。大幅提高对城区建设、管理方面的投入,据统计,2008年以来,市南区共投入城市管理资金近8亿元,新增机械设施30余台,共整治超期服役道路243条,共投资1600余万元,对全区823处总计38.8万平方米的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全区道路硬化率、机械化清扫率等均位列全市首位。按照“见缝插绿,墙上挂绿,空中透绿”的思路,先后完成了23条特色树种路建设,完成了太平角一路、音乐广场、田家花园游园等13处绿地建设改造工程,对200余条道路行道树穴进行美化,对全区万余个垃圾箱和果皮箱进行了更新和美化,按照星级厕所的标准,对辖区88座公厕进行了重点整治,为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

    市南区始终提倡长效化的城市管理模式,不断延伸城市管理的触角,使之可以时时刻刻延伸到城市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保证城市管理的全天候、无缝隙、常态化、规范化。投资400万元,建成了全市首个区级数字化城管平台。数字化城管系统将区域内点滴变化都装进了“数字城管”的“直播间”,开启了市南区城市管

    理的数字化时代。针对城市管理容易出现“保大街不保小巷,保检查不保平时”的问题,市南区还创新确立了“三七三”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指挥、监督、作业三个系统,命令、作业、控制、反馈、考核、执法、应急七套程序,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奖惩挂钩三项机制),并在全市首个确立了市场化运作原则,整合区街两级和专业公司资源,全区处处有人监督,高效管理。与此同时,市南区还充分调动辖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参与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仅今年创城期间社区就有近一万居民自发清理楼院小广告。

    市南区通过“精雕细刻”,扮靓了“环境最美”这张城区名片,高端服务业企业纷至沓来,百姓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先后获得了“全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十强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等称号,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本报记者 姜慧丽 本报通讯员 卢佳)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市南区人才交流中心倾情服务高校毕业生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