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即踏实,“智”即创新。有拙无智则愚,有智无拙则乱。智拙兼备,方成大器。 10月,国务院公布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位列第一。 一时间,挤搭这辆“政策快车”的企业趋之若鹜。但炒作概念者居多,低调务实者鲜矣。 而已经在节能环保领域深耕几十年的烟台冰轮集团(以下简称为“烟台冰轮”)如今依然显得处变不惊,因为,当几十年前他们决定放弃氟利昂(破坏臭氧层的元凶) 几十年来,已经没有人可以计算出烟台冰轮生产的节能环保产品为国家节省了多少能源、留住了多少片蔚蓝的天空。 而现在的烟台冰轮,已经不动声色地站在了世界制冷空调技术的最前沿,其研发、制造并已被投入使用的“NH3/CO2螺杆复叠制冷系统”被联合国誉为彻底解决“臭氧层空洞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希望。 “这是实实在在创新的结果。”业内人士的评价很简洁。“而且这是烟台冰轮在技术、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持续创新的集成。” 同时,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企业,烟台冰轮的业绩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增长。其在内部管理,以及市场服务等方面的独到见解虽然很少见诸报端,但确有不少过人之处,值得深思和借鉴。 抢占技术高地 1987年,26个国家在加拿大签署的蒙特利尔议定书,限定了对臭氧层破坏的CFCS(氯氟烃)相关制冷剂的使用。 但在此之前,烟台冰轮已经决定放弃氟利昂开始新型制冷工质的研究。这不是简单地改变技术路线,它需要承担攻坚世界难题的勇气和信心,而且在那个制冷空调风靡世界的时代,放弃氟利昂等于放弃了企业攫取暴利的机会。 1997年,日本京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签订《京都议定书》,其目标是削减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至此,世界各国开始寻找一种对大气、气候和人类生态环境没有影响,并且环保、节能、廉价、安全的制冷剂。 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开始作为一种天然制冷剂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其在食品加工及冷藏和化工制冷、空调领域的应用研究在世界发达国家已全面展开,商业化产品正被各个国家作为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可以想像,一旦发达国家攻克该技术,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同时又面临极大的环保压力,届时将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而此时的烟台冰轮,已经主动扛起这个历史重任,悄然开始了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技术的基础研究。 2005年,经过长期大量的技术研究与储备,烟台冰轮正式为一种新型利用环境友好的自然工质为制冷剂的“NH3/CO2螺杆复叠制冷系统”立项。在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设计该系统压缩机转子型线的同时,烟台冰轮独自开始了换热器、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研发。 由于该项目的研发技术处在世界前沿,在研发过程中必定会遇到不少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烟台冰轮经过近两年的反复实验,终于取得了比世界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的制冷效率高出4%的效果。 2008年10月,该系统顺利通过中国制冷空调行业专家组鉴定验收,并填补了国内空白,样机性能指标达到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据记者最新了解,该系统已于2010年4月在国内投入运行,并得到客户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该系统具有8项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为应对大气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探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制冷剂替代出路,得到联合国相关组织的高度赞誉。 最终,“NH3/CO2螺杆复叠制冷系统”为烟台冰轮拿下了第二个“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同时,“系列开启式单机双级螺杆制冷压缩机”也再次获得这一殊荣。而早在2001年,烟台冰轮研发的“谷物冷却机”已经荣膺过这一奖项。 这并不是全部。近两年,烟台冰轮研发的“单机双级螺杆压缩机组及应用方法”获第十一届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承担并完成了3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在-120℃复叠制冷系统、螺杆空气增压机、飞机风洞实验等战略产品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试制成功LG40BM大型螺杆压缩机…… 而这些层出不穷的科技成果从何而来?通过采访,记者总结出两个字,就是——创新。一个企业能否攻克世界尖端难题引领技术发展,能否长久地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最终都要落实到它是否具有真正的技术创新能力。 其实,冰轮形成企业创新能力的方法并无特殊之处,几乎都是一些“笨”办法,不外乎“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研发平台、产学研相结合”等等。但从烟台冰轮的身上,记者感到,他们在落实这些措施时的“踏实”精神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该公司多年保持将营业收入6%以上的资金投入研发,这一比例与国外跨国企业居于同等水平,国内目前的平均水平尚维持在1%~2%之间。而且,烟台冰轮是将这些真金白银踏踏实实地用在研发环节,一点不含糊。 同时,公司在研发的关键领域舍得花钱,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的国内最先进的制冷实验室即将落成。“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或许也是该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