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 正文

语文教材被指失实 爱迪生救母亲纯属虚构(图)

1
青岛新闻网 2010-10-20 14:31:49 中国青年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10月7日下午,《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新书发布会在杭州晓风书店浙大店举行。李玉龙供图

10月7日下午,《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新书发布会在杭州晓风书店浙大店举行。李玉龙供图

    质疑权威是为了孩子

    2009年年初,研究团队形成了一份20万余字的课题报告,《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刊发了其大部分内容。此后,课题组还将该报告的全文发布到网上。

    2009年8月和9月,一些国内媒体刊发了对这项研究的报道和评论,一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英国《经济学

人》杂志也刊发报道称,“最近,有20来位中国教师,指出了教材中的一些错误,掀起了一场风暴”。

    谈起参与研究的动力,蔡朝阳和吕栋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孩子。他们的孩子目前都刚刚念小学。

    “做这个专题之前一段时间,我正为一件事焦虑——就是儿子的上学问题。”吕栋告诉记者,“所以郭初阳提出研究小学语文时,我还是很感兴趣的。至少可以借此好好看看儿子上小学到底将读些什么玩意儿。”

    蔡朝阳在综合评估文章中写道:“我搬不出大堆大堆的教育理论,无法高屋建瓴从而颐指气使。在考察全部3套教材时,我的底线在于:我是一个4岁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作家叶开也表示,他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关心从女儿上小学开始。

    “写这些文章,我还跟我妻子商量过是否值得。我们交流后,她支持我这么做。小学语文不仅让我们自己的女儿深受其害,其他的孩子更可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叶开说。

    该书的策划人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阳继波告诉记者,虽然他儿子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并不是上述3个版本的,但他在阅读了这份研究报告后,再翻看儿子的课本时,发现也有类似的感受。

    “我觉得现在小学生的阅读环境和教材有些糟糕。”阳继波说,“和我们上小学时所用的语文教材相比,现在的教材是有进步,但进步得比较慢。虽然达标了,但还不能算出色。”

    吕栋告诉记者,他们在研究报告刊发后发现,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探索发现》栏目的编导于爱群也当起了核查小学语文教材的义工。

    于爱群在去年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采访时表示,此前她没有太关注过孩子的教材,“因为我有一种心理,认为这教材是集中全国最高级别的教育专家、最优秀的教师,经过多年实践,去粗取精,打磨出来的一套教材,又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那一定是好的,最适合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我相信很多家长都和我有一样的想法,相信权威,服从权威;而且那里面图文并茂,色彩绚丽,比我小时候的教科书不知道好多少”。

    但当这位电视编导发现孩子的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好些课文存在常识性错误时,她开始重视起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就是把教材的地位放得太高了——"权威"、"统一"、不容置疑。从现在教材的编写质量来看,到了把教材也从"神坛"上拉下来的时候了。”于爱群说。

    希望获得更多一线教师的关注

    并不是所有的读者、包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都认同该书的理念。报告发布后,有网友认为课题组所批判的一些文章并无不妥之处,有些点评更是“过于夸张”。

    “在学会常用字之后,小学语文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养成美好的品德。完整正直人格就是应该从小培养。现在使用的教材篇篇都离不开教育孩子,我觉得这样很好。”一位来自安徽宿州的小学语文老师告诉记者。在她看来,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还是比较规范的,“错误什么的是难免的,谁都不能保证一点错误不犯”。

    陕西西安一位有着31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也告诉记者,她认为目前所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比较好,他们在使用时不会去怀疑所选用文章的真实性。

    一些教师的反映令“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感到不安。

    “对这些文本的批评最应该关注的是一线老师,但他们基本不思考这些问题,主要是教育圈外的媒体在关注。”李玉龙说,“这可能更多源自教育理念层面的分歧。”

    “书出来后,凡是自己孩子在读小学的朋友都很关切,要找书来看。”郭初阳说。

    蔡朝阳告诉记者,在绍兴举行的读者见面会上,“有一位小学的女校长买了20本,要给学校的语文老师每人发一本”。在绍兴南方书店,该书已售出近百本,“算是卖得最好的书了。可见小学教育是家长们非常关心的事情。”

    “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希望有更多的一线语文教师能加入会诊的队伍。用郭初阳的话说,“只有营垒内部的反戈一击,才最有力量”。

    “说到底,教育是实践的工作,不是靠理论说出来的。就像种田一样,只能是袁隆平走上田间地头,断无将老农硬塞进实验室的道理。有很多老师,非常善于教育孩子,在他们的教育历程中,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孩子,目睹并参与了这些孩子的生命成长。不是学科知识,而是一个个活泼的生命在爱里彼此温暖、彼此照亮,并成为一生的守望。”团队成员童蓓蓓这样评价她的那些同伴。

    不奢望教材能立刻按照我们的想法去编修

    在研究报告刊发后,“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成员也曾尝试与相关教材的编写机构取得联系。

    蔡朝阳告诉记者,目前他们还没有得到相关出版社的回应。“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网站曾经挂出一个关注《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的出处的文章,我看作是一个委婉的回应但没有正面驳斥我们。我们倒是很期待有回应,因为我们不认为我们掌握了唯一真理,讨论和争鸣会让问题探索的更加深入,从而让我们的教育受益。”

    记者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网上论坛看到,去年9月24日,有网友在论坛里转载了媒体对研究报告的报道。10月10日,用户名为“小语”的网友回复称:“美国1940年拍过一个电影《少年爱迪生》,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视频到15分钟左右的一段。”在该视频中,的确有关于少年爱迪生利用镜子反光照明的故事。

    蔡朝阳说:“这本书是我们对2009年这个批判工作的一个小结,目的在于给那些关心教育的朋友提供一个思考的起点。我不认为这样做就能迅速地使我们的理念得到大家的许可,也 不奢望教材能立刻按照我们的想法去编修。”

    在吕栋看来,这一研究“目前最大的价值是挑起了这个话题,把公众的视线吸引到对教材真实性、美感和价值观的关注上来”。

    郭初阳告诉记者,《经济学人》的报道出来后,有出版社找到研究团队,希望能请几位成员编写一套小学读本。

    “阳继波先生给我打电话,约我编写一套小学读本。”蔡朝阳说,“阳继波说,"现在你们是批判,那为什么不能自己来编一套你们觉得可以给小孩子读的书呢?"我们觉得有道理,就开始编撰。”

    他告诉记者,现在这套可能被叫做“智慧树果子”丛书的小学生读本已经基本完工。“一套6本,每本都在5万字以内,是我们约了一些有能力的作者自己写的,作者有大学老师,也有媒体从业者,内容涉及世界起源、公民素质、经济常识、少儿心理等,用父子对话等方式,创设了很多具体情境,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有趣的方式,讲一些他们应该懂得的道理。”

    “有人说,做事情需要先破后立,不破不立,那么如果批判小学语文教材算是破的话,我们自己写小学读本,算是立。”他补充道。

    目前,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会诊可能不是“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终极使命,吕栋表示,他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在做这件事,所以也有局限,“但我们说起过,如果有时间,我们可以顺着初中高中一路做下去”。


相关阅读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上一篇:陕西挪用数千万灾后重建款 到灾民手只剩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