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媒体称少数腐败官员通过异地调动延长潜伏期

1
青岛新闻网 2010-09-01 16:42:48 济南日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近年来,中央大力推行党政领导干部异地交流、轮岗制度,最大限度地抑制了地方利益集团对干部选拔的影响,并有效预防了腐败。但记者调查发现,也有少数腐败干部通过异地调动,延长了“潜伏期”,其中虽有多方面因素,但领导干部调动环节中缺乏廉政评价却是最主要的原因。“领导干部‘边腐边升’,主要问题出在调动时廉政评价‘短板’,干部选拔任用全程实录,关键要在这方面做到无缝对接。”北京大

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成言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有的干部群众评价差却一路高升

    据了解,《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于推荐、考察、测评、提名、讨论、公示、任命等程序,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其中,第二十一条开宗明义地指出:“考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必须依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和不同领导职务的职责要求,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工作实绩。”这是贯彻“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的重要保证。

    受访专家认为,目前,我国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越来越完善,但领导干部调动仍鲜有廉政评价,这本身对授权者就少了一道约束力,再加之个别地方在任用干部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言堂”、“家长制”,在客观上为用人腐败洞开了方便之门。“目前上级部门与群众,经常有对某一领导干部截然不同的评价。”云南省某县卫生局的一位人士说,“我到这个单位还没10年,就已空降4任‘一把手’了。这些领导干部来去神秘,对于调来的领导干部,群众并不了解他在原单位干得怎么样。而调走的领导干部,有的即使群众评价很差,却一路高升了。”“根源在于有些地方在选人用人方面,仍把民意排除在制度之外。”李成言直言,“有些地方对领导干部的调动过于随意,即使有时进行考察,也是上面把考察对象作了定性,组织部门再下去选干部,结果变成了为提拔调动而考察,尽管程序上看不出什么问题,但考察却易流于形式。”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官员选拔也多实行官员回避、轮换、流官制度,被视为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现今中央大力推行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则是对其的吐故纳新。但值得警惕的是,领导干部频繁异地选拔调动,也容易使一些干部产生执政理念短期化、执政行为浮躁化、执政政绩泡沫化等问题,而廉政评价“短板”,更延长了某些腐败官员的“潜伏期”。

    群众监督可防“病情”恶化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对领导干部调动廉政评价,纪检监察机关可通过民主测评、走访了解等形式,全面客观地审查其廉政状况,可使有小问题的领导干部及时得到警示,并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以防“病情”恶化,而“大病者”则可从干部队伍中及时清理出来,可有效地减少用人上的失察、失职、失败、失误,最大限度地预防干部“带病提拔”。“选拔调动工作记实表要一人一表、一事一记。”李成言说,对选拔调动程序的记录,应当履行完一个程序后,及时按要求记载,对重要情况的记录,要详细记载时间、事由和结果等有关事项。“如果选拔调动中出现民主推荐得票不高但被确定为考察对象的情况,或在酝酿或讨论中对拟任人选意见不一致或有重大分歧的情况,应作为重要情况予以记录。”“领导干部调动要做好廉政评价在不同单位或部门之间的衔接。”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鲁照旺教授建议,“对调走的领导干部,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纪检监察机关也应适时介入,对接受审计的领导干部实施‘廉政审计’,做好群众满意度调查,并把廉政评价档案及任职具体去向进行公示。而对新调来的领导干部,更有必要把其在原单位的任职情况,以及廉政评价档案进行公示,以便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中组部国资委集中检查中央管理企业选人用人工作
下一篇:国土系统反腐长效机制亟待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