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与民以利 在石漠化问题的背后,是当地居民对森林资源长时期的过度索取。1958年“大炼钢铁”之时,当地用材林遭到毁灭性砍伐,保存数百年的古树群也被伐;上世纪60年代生活困难时期“向山要粮”,农户毁林毁草开荒耕种,经济林、灌木林被毁;19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山林承包制,农民误解政策,集体林木被毁、被伐严重。 熟知这段历史的雷光荣说,1980年代以前 乐昌市石漠化面积267.6平方千米,还有近20%的面积存在进一步石漠化的可能。 虽然石漠化问题严重,但是当地对石漠化问题的科学认识却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历程。很多干部直到2007年才第一次从农业部调研专家的口中知道,原来眼前越来越多的“石花地”(山石逐渐裸露的地块)就是“石漠化”降临的开路先锋。 “相比四川、贵州、云南等石漠化‘重灾区’,广东的情况要好一些。”薛春泉介绍,“由此也导致公众对广东石漠化认识不足,对石漠化治理存在‘政策歧视’。” 其实,面对石漠化威胁,政府行动已经开始。2010年起,有关部门着手编订《广东省溶岩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期规划》,并选择连平、连州、乳源为省级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市。 2007年,乐昌市作为广东唯一代表,入选全国100个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试点地区。“这次综合治理不仅仅是此前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那么简单。”薛春泉说,综合治理还包括水渠、小型蓄水池建设等水利工程。而为了减少村民烧柴砍树,还要推广沼气池、节柴灶等。 薛春泉对此评价说,此次综合治理与之前治理思路的根本区别在于,除了石漠化本身之外,还要同时解决当地居民的贫困问题。 经过2年多的工作,乐昌市的石漠化治理已经初见成效。该市先后投资4498.32万元,实施封山育林10302公顷、人工造林1701.5公顷,梅花、沙坪、云岩、庆云、白石、秀水等6个石漠化最严重的镇61个村因此受益。 在石漠化治理中,种植的树种以油茶树为主,经济作物包括金银花、黄烟等。“这些植物特别适合在石漠化地区贫瘠的土地上生长。”薛春泉说,“它们像雨伞一样减少雨滴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保住当地稀薄的土壤。” 不过,这些拯救当地生态环境的努力,也在当地遇到了种种现实问题。封山育林每公顷造价1500元,远高于设计资金的300元;人工造林每公顷成本10500元,高出估算价格4500元;种金银花每亩成本也高达1221元。 “要钱没钱,要人才没人才,现在的运作很难。”沙坪镇镇长彭仁学表示,要让民众都能参与到石漠化治理中来,关键是能让他们分享到利益。 “当地居民对石漠化危害认识不足、治理经费短缺、治理时间长以及经济效益低已经严重阻碍治理工作的展开。”主管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乐昌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邓显斌说。 改变可以改变的 您相信吗?在广东,31个县(市、区、场)101个乡镇分布着150多万亩沿海沙化土地;约1080万人遭受石漠化威胁,约占全省人口的1/10。 全省第四次沙化监测给出的一连串数字,让人们开始审视南粤大地上正在逐渐膨胀的黄色版图。 沿海沙漠化和山区石漠化已经成为困扰广东的两大生态问题。研究显示,自然力的破坏和侵蚀固然不可忽视,但人口压力与经济利益驱动下人类对于环境资源的过度索取,则是导致荒漠化加速更为重要的推手。 而南方农村报和南方日报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在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当地居民既被动承受着生态灾难带来的种种恶果,同时也正是其从事的种养活动在给当地极为脆弱的生态系统以致命一击。 当台风、冰灾来袭时,我们能做的不仅是仰天慨叹,如何重建荒漠化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秩序,才更具思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