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120多名科考队员将搭乘“雪龙号”科考船从厦门起航,前往北冰洋区域执行我国第四次北极科考任务。上午记者经多方联系、采访了解到,在这次北极科考中,14名青岛科考队员参与其中。本报记者独家联线正在科考船上整装待发的青岛科考队员,解读我国第四次北极科考。 85天科考跨越两大洋 据了解,此次我国的北极科学考察将围绕“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研究、“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 考察队计划9月23日返回上海,历时85天,是我国历次北极考察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一次。 探究北极海冰变化及影响 北极地区同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近30年来的监测表明,北极地区气候与环境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北冰洋区域夏季海冰面积逐渐减小,由此引发的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科学界的普遍关注,该地区已经成为研究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前沿区域。 我国作为北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受北极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最为直接、快速而深远。我国曾于1999年、2003年、2008年开展过三次以“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为平台的北极科学考察,系统观测了海冰、海洋和大气变化,探讨了北极海洋环境快速变化与我国气候的关系,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考察数据。作为第四个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将围绕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研究、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两大科学目标,在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加拿大海盆、门捷列夫海脊等海域,开展与海冰大范围融化相关联的大气、海冰和海洋过程观测,以及生态系统多学科综合考察。明日,“雪龙号”将从厦门起程,途经日本海,进入白令海,并考察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等海区。 具 体 任 务 1 1700米深水回收潜标 陈红霞将进行物理海洋方面的科考。 “第一项是潜标与浮标作业,第二项是水文学站点常规作业,第三项是物理海洋学走航。 ”首先在潜标与浮标作业中,他们将回收2008年第三次北极科考时布放的潜标,成功回收后,将再布放一套潜标。在水文学站点常规作业中,将以船为平台,进行包括温度、盐度、深度、流速、流向、溶解氧、叶绿素的综合检测,并对特定深度的水样进行采集。在物理海洋学走航中,将进行XBT、XCTD的观测。 据介绍,2008年第三次北极科考时在楚科奇海布放的潜标,水深1700米,是我国第一台在极地深海长期布放的、进行多要素综合观测的潜标,造价不菲。 具 体 任 务 2 查明北冰洋浮游生物链 在此次北极科考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科研项目 《北冰洋海洋食物网结构及与其海冰变化的关系》。正在船上的陶镇铖博士告诉记者,这项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揭示北冰洋生态系统中浮游和底栖食物链在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作用和贡献,以及现有格局与海冰覆盖等环境因子的关系,探明制约北冰洋(主要是楚科奇海)浮游生物链作用的主要生物、生态和环境因素。 ” 记者 董真 相关 链接 在北极能吃蔬菜能上网 真正的北极生活是什么样的?多次参加极地考察的陈红霞教授表示,现在北极正处在夏季,处于海冰的融化和海冰最开阔的时间,也是做海洋调查最理想的时期,但即便如此,也不乏海冰。 “科考船的吨位比较大,生活保证能力比较强。 ”他表示,科考队员可以吃到蔬菜,也可以上局域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