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综合类 > 正文

全国网络媒体黄河三角洲大型采风活动之东营简介

1
青岛新闻网 2010-06-09 12:45:23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一、基本情况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成立于1983年10月,辖东营、河口两区,广饶、垦利、利津三县,面积8053平方公里,人口185万。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济南军区生产基地座落在境内。经过26年的发展,东营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77亿元,境内财政总收入3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27元。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东营加快发展具有许多优势和条件:

    一是自然资源丰富。同时具备土地、淡水、石油天然气和海洋四大资源优势。第一,土地资源。全市土地总面积1200多万亩,人均6.7亩;拥有未利用地452万亩,同时黄河每年还可新淤土地1.5万亩左右,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这些土地成方连片,大部分为国有未利用荒地,适宜布局建设国家大型产业基地。第二,淡水资源。目前,全市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103.52亿立方米。黄河作为东营主要的淡水客水资源,境内全长138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28亿立方米,全市已建成大型引黄闸8座、各类平原水库658座,一次性蓄水能力达到8.3亿立方米。长江水也将成为我市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确定分配我市年用水量2亿立方米。淡水供给完全能够保障和支撑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第三,石油天然气资源。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东营境内,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亿立方米,原油产量稳定在2700万吨左右。同时,中海油在渤海湾地区年产2000万吨原油,也将在东营港储备中转。第四,海洋资源。东营海岸线长413公里,滩涂和浅海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生物资源多样,鱼虾蟹贝资源丰富。近海等深线密集,具备建设深水大港的条件。另外,东营岩盐资源储量5900亿吨,卤水资源储量9.5亿立方米;地热资源富集,可采热水储量750亿立方米;旅游资源独特,有壮丽神奇的黄河入海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孙武故里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二是基础设施完备。东营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的中心,是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重要通道。交通设施日益完善,境内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003公里,市内基本实现半小时经济圈,荣乌高速、东青高速、东营港疏港高速已接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距济南、青岛只有2小时里程,距北京、天津分别为3.5小时、2.5小时里程。淄东铁路与胶济、京九、京沪等重要交通干线贯通,随着黄大铁路、德大铁路的逐步建成,将全面打通铁路大动脉。东营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在原来8个1000-3000吨级泊位的基础上,2009年建成2个3万吨级散杂货泊位,即将开工建设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已经着手规划建设二、三期工程,逐步建成综合性深水大港;广利港前期工作正在推进,年内开工建设,将逐步建成集商港、旅游港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东营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重庆、大连4条航线,今年将全面完成4D级改造,增开成都、深圳、韩国等航班航线,建成区域性支线国际机场。已建成沿海防潮大堤200公里,沿海安全防护屏障初步形成。

    三是产业基础较好。东营作为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多年来在稳步发展石油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石油替代产业,地方经济实力快速壮大,油地结构由2005年的各占一半调整为2009年的28:72。工业整体实力快速增强,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58亿元,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94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等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石油装备、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装备等五大产业框架初步形成。其中,石油装备产业总产值占全国同行业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化工、造纸、纺织、轮胎等传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040万吨,是全国地炼能力最大的市;离子膜烧碱产能达到100万吨,居山东省第一位,另有在建产能85万吨;造纸能力达到210万吨,新闻纸产能居全国第一位;纺纱能力达到260万锭;轮胎产能达到6900万条,居山东省第二位,其中子午胎产能4100万条;阴极铜产能达到20万吨,居山东省第一位。企业规模和实力逐步壮大,2009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达到468家,其中过百亿元的达到6家。

    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较强。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座落在境内,汇集了一大批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人才。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2万,其中中级职称以上近4万人,所占比重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已与2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全市已建成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4家国家创业中心、1家省级高新区和1家省级创业中心,正在规划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大学科技园"生态谷"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根据国家新的认定管理办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6家,占黄河三角洲地区的52%。"十一五"以来,全市实施市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688项。我市连续八年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根据2009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我市列全国地级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第29位。

    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东营)建设情况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党中央、国务院对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历来高度重视,国家先后将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以东营为主战场,全面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打造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进入了大规模、高水平开发的历史新阶段。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和开发建设的主战场,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把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全力推进实施。

    总的思路是:牢牢把握高效生态的发展定位,坚持三次产业联动、开发保护并重,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积极探索高效生态发展模式,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先导,以园区经济为载体,加快构筑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我们按照以上思路目标,规划布局了四大主体产业区和黄河水城,作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集中突破区,加速构筑"四区一城"的主体产业格局,迅速拉开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框架。

    临港产业区,规划控制面积232平方公里,实行港区城联动,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建设环渤海地区重要的高效生态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和能源供给基地。目前,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被列为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区,累计完成配套基础设施投资15亿元,园区承载能力明显增强。2008年9月,我市与中海油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由其收购经营东营港,投资建设中海油工业园、原油储备基地、成品油仓储和物流园区。目前,与中海油的合作进展顺利,中海油已经批复总投资31亿元的"一揽子"工程,今年开工建设中海油物流园区、百万吨原油储备基地和成品油仓储区;总投资220亿元的大唐发电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推进。同时,还引进建设了海科化工等22个过亿元项目,园区发展框架已经拉开。

    高端产业区,规划控制面积2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建设黄河三角洲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承载区。东营经济开发区已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配套面积50平方公里。目前,已引进建设了投资8亿美元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投资2.5亿元的泰克拓普LED、投资2亿元的新型功率半导体等电子信息项目,总投资54亿元的3个整车制造项目,总投资21亿元的7个风电项目。2007年以来共引进过亿元的项目62个,总投资437亿元,已完成投资178亿元,高端产业框架初步形成。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规划控制面积246平方公里。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突出"黄河入海、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原生态特色,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目前,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已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总投资9400万元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主体完工,游船码头投入使用,正在规划建设黄河口湿地公园和汽车野营地项目,适时启动建设黄河口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

    生态高效农业区,规划控制面积428平方公里。重点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区和现代畜牧业开发区,实施养殖、加工、物流、科研综合开发,打造全国一流的渔业生态养殖基地、畜产品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目前,现代渔业示范区累计完成投资3.4亿元,4.1万亩起步区基础工程全面完成,3万亩养殖区投入生产,研发中心大楼主体完工,正在建设2.7万亩的二期工程;现代畜牧业开发区已完成规划论证。

    黄河水城,从2007年开始实施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以此为龙头,构建"九横十纵"城市主干水系框架,形成河湖相连、河海相通、城水相依、水绿共生、人水和谐的独特城市风貌,打造生态卓越的"黄河水城"。三年来,重点实施了治污截污导污工程和体育公园、文化公园、科技公园、清风湖景区、广利河岸线"三园一区一岸线"工程,完成投资34亿元,已初步形成了水城景观。今年将启动实施广利河沿岸深度开发,开工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金融商务中心、奥体中心、河海风情街等一批重大城建项目,全力打造黄河水城精华区,形成旅游文化景观长廊和服务业经济隆起带。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加大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各部门、单位要采取报刊、电视、网站等多种方式宣传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规划》的决策部署以及全市各级各部门单位贯彻落实《规划》、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动态报道,采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广泛地开展社会宣传教育,引导舆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宣传、学习"三争"活动开展先进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一切社会力量投身到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去。

    规划先行,建立健全规划体系。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离不开规划的科学引导,国家《规划》描绘了未来1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专项规划的主要依据。为全面对接《规划》,把《规划》的精神落实到实处,全市制定了专项规划编制方案,对59个子规划进行制定和调整,有关部门要把制定专项规划做为一项"硬任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无条件地组织好、落实好,要力争6月份底前通过专家论证,7月份底前全面完成各类规划制定和调整工作。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全国网络媒体黄河三角洲大型采风活动之潍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