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青岛防洪评价未达标 史上三次洪灾永难忘(图)

1
青岛新闻网 2010-06-03 06:53:02 青岛日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防洪标准如何界定?

    城市水灾频发,除城市规模扩大引起的热岛效应等因素,增加了极端天气的出现频率和程度之外,防洪标准不够高自然是直接原因,如目前很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采用的防洪标准多为三至五年一遇,有的城市甚至只有一至两年一遇,面对几十年上百年一遇的降水,发生水灾在所难免。有关资料显示,国外很多城市的排水标准,普遍比我国高,美国纽约的标准是“十至十五年一遇”,日本东京的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法国巴黎则是“五年一遇”。

    那么,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过程中,防洪标准提高到什么限度才算科学合理呢?

    于万春认为,这需要综合考虑,求得一个大致的平衡。尽管逢雨就有涝或有灾,肯定是标准不够,但标准太高,投入也会大幅度增加,造成浪费。

    同时,目前很多城市发生的水灾,并不完全是设计标准低的原因,也可能是管理问题。如果下水道堵塞、雨箅子被盖住,排水不畅,也会形成积水甚至内涝。

    因此,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根据现有防洪标准取上限,合理增加投入,提高防洪排水能力是一条路。而另一条路则是,强化管理配套,提高雨情等预测预报能力,做好应急准备,强化防范措施,尽量避免或降低水灾造成的损失。而管理配套,对于翻修建造难度很大的老城区来说尤其重要。

    非工程投入需加大

    相对于内陆城市,青岛在应对强降水天气方面优势劣势明显——优势是无论多大的降水,都有大海蓄洪;劣势是山丘地形复杂多变,市区部分低洼路段雨水汇积快,管道落差大。瞬时雨量过大时,容易造成管道压力大,因此街道古力盖被雨水顶开的现象时常发生。

    青岛城区水文局局长雒义全介绍说,目前青岛对大暴雨、特大暴雨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预警系统,城市雨洪、排涝仍处于被动局面。就城市防汛而言,对低洼地积水的形成进行预测,有效地分析积水持续时间和积水量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及时可靠地制定城市排涝减灾等对策和措施,是目前工作的重点。

    当然,这还涉及一个观念和认识的转变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工程建设上,往往存在重工程投入、轻非工程投入的现象。所谓非工程投入,就是对水的检测、分析、研究,对水的调度、优化配置,对雨情灾情等的预测、预报、预警等方面的投入。

    举例来说,某特定区域的建筑及排水系统,在设计建设时,若采用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当真的遇到50年一遇洪水时,自然不会发生灾情,但采用这一标准可能要增加几千万元的投入。如果把节约的资金一部分用于非工程投入,当50年一遇的洪水发生时,能够提前防范,且措施得当,也可以避免损失。当然,能够做好防范的前提条件,是能够提前预测、预警。

    要提高预测、预报、预警的能力和准确性,就需要非工程方面的投入。雒义全认为,联系到目前青岛河道状况和大小型水库的蓄洪能力,从比较效益分析看,投资1000万元再建一个水利设施,肯定不如把这一千万投到非工程项目上,用来完善提高全市的预测、预报、报警以及信息传递等方面获得的效益高。本报记者 刘锟锋


相关阅读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上一篇:养生神话破灭 岛城绿豆价格一周暴跌两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