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慧丽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青岛的母亲街——中山路开始不复昔日繁华景象,引起众多青岛人“美人迟暮”的沧桑感。也许从那时起,中山路开始成长为一个典型的“青岛病人”,诸多门派、不同套路的各路“医生”纷纷为它出具药方。 中山路商业(旅游)区,这片“河南路以东;胶州路、北京路以南;安徽路、济宁路以西区域,总用地面积56.6公顷”的区域(2002年第2次市长办公会议确定)到底该何去何从?在新一轮中山路改造大幕开启之际,记者奔走多方之间,试图找到这一答案。 改造:“摸着石头过河” 据一位全程参与中山路商业(旅游)区改造的资深人士透露,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有关部门就已着手围绕中山路改造这一课题进行调研。 2001年,由市区两级部门共同组建的中山置业正式负责中山路周边区域的改造。 2005年,市南区政府开始“接手”中山路。十年间,先后有清华大学、青岛建筑设计院等专业部门对中山路周边区域改造出具了或概括或详细的方案。而中山路改造这一话题,也在这些思路不同、方案迥异的规划中起起伏伏。 在周边人群不断弱势化的背影之下,如何重振一条已然衰落的商业街,也许堪称世界性的难题。许多市民、专家给出的意见和建议针锋相对。 中山路到底要不要改成步行街?赞成者将之视为中山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反对者则称中山路交通功能不可替代,步行街不具可行性。这样的话题还包括中山路片区北部区域(主要指黄岛路一带)拆旧建新还是维持原貌,栈桥与中山路之间的节点如何打通,是拆除护栏还是车行道下沉? 甚至中山路这条主街的定位问题也存在争议。有的说不能定位太高,可建成即墨路式的小商品街以吸引人气,有的认为要坚持高端,打造成国际一流品牌的特色街。还有的专家认为,中山路已不可能再成为独霸一方的商业中心,莫不如将其改造成一条“博物馆街”,以一种历史文化符号的形式彰显其特殊的价值……重振中山路,成为智慧的竞技场、思路的大排档。 然而,中山路不是试验场,青岛只有一条中山路。任何的决定都将牵涉到众多当地居民的利益,也关系到百年老街历史传承,甚至青岛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 中山路商业(旅游)区改造指挥部有关负责人坦然表示,重振、改造中山路及其周边区域,没有现成的规律可以遵循,只能 “摸着石头过河”。也因此,对中山路的改造慎之又慎。 重振中山路,尽管没有标准答案,却也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在日前举行的相关情况说明会上,市南区中山路商业(旅游)区改造指挥部副总指挥李庆给出了解答这一难题的三个目标—— 首先,要满足老城区风貌保护的要求。中山路传承岛城文脉,具有浓郁的欧陆风情。如何保留这片老城的特殊风貌,是改造中最先考虑的问题。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目前,仅中山路周边住在“非套房”中的居民就近4000户,其中八成居民居住面积不到25平方米。中山路片区的改造,一定要切实改善这部分群众的居住环境和条件。 第三,要结合中山路商业 (旅游)区的改造,实现产业振兴。没有产业,不能支撑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振兴,才能给中山路片区注入源头活水。“在具体工作中,要兼顾这三个目标,缺一不可。 ”李庆补充说。 这三个目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带着“镣铐”跳舞,也许可以形容责任部门在进行规划改造过程中的艰难与谨慎。 里院:硬“骨头”何去何从? 在青岛,最能代表历史的建筑形式是里院。里院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特色,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讲述了青岛那段殖民历史。曾经,青岛的里院式建筑十分密集,小港、云南路、黄岛路附近,密密匝匝。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目前,只有黄岛路一带还呈现着100多年前老青岛的风情。 市南区中山路商业(旅游)区改造指挥部工作人员母建生介绍,在市政府确定的中山路商业(旅游)区范围内,以德县路为界,以北为城市历史风貌控制区,以南则是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区。黄岛路周边的里院处于城市历史风貌控制区域之内。这也意味着,在中山路改造中,不能改变目前现有的风貌。在旧城改造中普遍使用的“拆旧建新、拆低建高”在这里并不适用。如何做到既保持旧城风貌,又兼顾改善周边居民生活条件,成为中山路改造——这枚硬币的两面。 有人说,旧里院不但是老青岛人避风挡雨的居所,更是青岛历史的见证。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带着一百多年前雨水的味道。这样的描述很诗意,但黄岛路一带里院内的生活环境并不如人们想像般美好。近日,记者来到黄岛路,并在三位老居民的引导下参观了几个里院,了解了真实的里院生活。 黄岛路长长的石板路两侧便是一个接一个的里院,大多院内只有一个自来水龙头、一个公共厕所,居民生活面临用水难、如厕难。部分居民为了方便,直接把管道接到自来水总阀上,再将自来水引进自己家中。 “你看看,我们这里天上像织着蜘蛛网。到了冬天,这些管道又都冻住了,没办法,只能到楼下一点点向上提水。天最冷的时候,自来水龙头也冻住了,居民们十多天里没水吃。 ”在济宁路24号居住的张玉珍无奈地告诉记者。记者看到,相互交错的各色水管,成了里院上空特有的“风景”。有的水管为了防冻,还包着厚厚的海绵。 “我今年69岁,在这里还算是个年纪轻的。我们院里的老住户都比我年纪大,全都是七八十岁,还有的九十多了。不过跟这里的房子比,我们也还算小的,这些老房子的年纪比我们大,全都100多岁了。 ”住在黄岛路39号安康里的荣秀珍大娘说。三位居民特地带着记者来到济宁路24号,这里是老青岛著名的三江里。至今,三江里东南角外侧院墙的最下方石头上,还依稀可见“江皖苏浙”字样。据说,三江里始建于二十世纪初,至今已有100多年。 王玉贞大娘是黄岛路36号鼎新里的楼长。她告诉记者,在黄岛路一带,大多数居民一家老小住着十几个平方米,二十几个平方米就算面积大的,还有一户居民家只有3.5平方米。记者看到,因为建筑年代较长,这里不少房子木制的楼梯朽了,特别是楼梯中间,都透亮了。 “宁要市南一张床,不要北部一间房”。受到中山路周边便利的生活条件吸引,在计划经济时代,许多居民纷纷跟进中山路。面积不大的里院内,动辄住进五六十户。将密集的人群从中山路周边疏散出去,成为中山路商业(旅游)区改造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 李庆介绍,在整个中山路片区改造过程中,修旧如旧是总体思路。有关部门将通过置换的方式将中山路周边居民疏散出去。置换后,政府出资做公共设施,由投资者对里院的老建筑加以利用。 “不过,房屋置换的难度很大。一方面是前期投入巨大,且缺少异地安置的房源;另一方面,部分住在中山路周边的居民不愿搬迁,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 ”李庆说。 100多年风雨飘摇的里院期待重生,生活在破旧里院内的居民亟待改善生活条件。看来,如何走好这步棋,的确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巨大考验。 产业:与文化相匹配 有人说,市南的东部是世界的,市南的西部是青岛的——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能找到像香港中路一样的高楼大厦,但是中山路所能展现出来的风情却只有青岛才有。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岛的母亲街——中山路,无论是建筑还是所承载的文化都是“绝版”的。 “绝版”的中山路曾是一条盛极一时的商业街,其商业中心地位一时无二。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山路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然占到全市的15%左右。十几年前,中山路开始每况愈下,繁华时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景象成了历史。 近日,记者来到了与中山路临近的四方路。几年前,这条不算长的路上还集聚着五六十家婴幼儿服装用品店,如今,大多数门店已经改头换面,只有不到十家老商户还在极力维持。 四方路只是中山路的一个缩影。近十年来,拆旧建新后的商业地产项目没能重新点燃中山路的生命力。一位一直关注中山路改造的市民这样告诉记者:“中山路部分建筑拆旧建新后,无论其开发主体是谁,项目都不红火。政府主导也好,开发商或商家自己开发也罢,新建筑招商过程都很漫长,有的闲置几年都没能得到利用。即使被承包出去,经营状况也不是很好。 ”看来,让青岛的根基返老还童、重焕青春的确很难。 自从“接手”中山路改造以来,市南区一直在试图解答这道难题。李庆说,历史上,中山路业态以零售、餐饮为主,大致比例为7:3。时过境迁。要想重新振兴中山路,单纯依靠发展零售业肯定是死路一条。然而,中山路自有其独一无二的特质,沉淀着青岛百年来的历史记忆,体现着中西合璧的文化传承。在中山路改造过程中,要扬长避短,基于历史又不能机械地复制历史。要充分挖掘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让来到中山路的人们不仅能消费商品,更能消费特有的文化。 也正基于这样的考虑,今年2月下旬,市南区向社会公布了“一主线三街区”的功能布局。在总面积56.6公顷的中山路商业(旅游)区内,将规划改造中山路主街和劈柴院“老街里”、黄岛路“老街坊”、浙江路“欧陆老城”等三个街区。 “这样的规划其实还是围绕中山路的百年文化做文章。 ”李庆说,在对老城区基础设施升级换代,并使之适应现代化城市功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挖掘老城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基因”,并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产业。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所能做的只是对产业、对商家加以引导。到底什么产业适合这里,是市场说了算。换言之,中山路的命理如何,其实是这条路本身的选择。 随着改造整体推进,中山路不乏复苏迹象。记者注意到,中山路南端,“馅饼粥”正在紧张装修之中。一位市民告诉记者,几年前,“馅饼粥”是中山路上很有名的小吃之一。此次重回中山路,当然有赖于商家信心的回归。 事实上,中山路的复兴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复兴曲线不会上演“急转弯”。不过,我们依然有信心认为中山路复兴不是遥遥无期的海市蜃楼。随着海底隧道的贯通,西部交通的发达,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旅游群。而小港湾和云南路改造的完成,更多的居民居住在中山路周边,其商业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出来。 李庆就对中山路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说,中山路是“绝版”的。 “绝版”的中山路,其潜在的价值不可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