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M液晶模组及显示器项目签约
创业中心
建设中的葫芦巷水系景观工程 青岛国家高新区开发建设: 胶州湾底奏响青岛“第三代生态科技新城”的嘹亮序曲 青岛新闻网2月11日讯 青岛之于胶州湾,湾城相依。从德占时期的红瓦绿树到经济重心“西移”和城市“东扩”的高楼大厦、港口码头,青岛已经走过了第一代、第二代城市发展历程,今天,青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注视胶州湾。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形之下,岁末年尾,当我们回顾2009年奋斗历程的时候,青岛高新区以这样一种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紧抓机遇、埋头实干,短短1年多时间使原来的盐田荒滩脱胎换骨,生态型科技园区初现雏形;稳扎稳打、强投入、高质量,成就高标准基础设施;攻坚克难、精挑细选,定向招商搭建起高端产业集群的初步框架;锐意创新、积极探索,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运行体制和机制。通过1年来的开发建设,为青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胶州湾畔曾经的盐田荒滩已向“第三代生态科技新城”的目标扬帆起航。 生态高新区 青岛高新区的发展目标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区,也不是克隆一个城区,而是建设一个独具个性的生态花园式新城区。“环境也是生产力”,这句话在青岛高新区有着最生动的表现。 生态优先,三个“三分之一”锁定用地红线 在用地紧张,有限的发展空间中,土地资源的分配是区域发展的重大命题。在开发建设之初,青岛高新区就将用地比例锁定在了三个三分之一上,即生态绿化用地三分之一,生活配套用地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三分之一。并以此作为区域发展用地的“红线”,以规划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区域发展的用地方针。 在高新区各层次规划中,不久的将来,围绕青岛高新区将建设一个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发展目标锁定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宜业宜居的第三代生态科技新城;以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外包产业带动的城市创新中心,依托滨海岸线和湿地、水系自然资源形成的青岛北部生态旅游休闲中心,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示范城区。充足的生态用地空间为实现这一目标以及区域的永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保护提升,塑造特色湿地岛链景观 胶州湾底有着不可多得的湿地地貌,同时多条河流在这里入海,流域的生产生活用水影响水质。保护和治理成为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开发建设的两大生态主题。 依托现有湿地地貌,严格控制和保护大沽河河口、墨水河河口、高新区中部三块湿地,对污染河流进行截流污水处理,保证入湾水质和园区景观用水,积极构建以湿地原始地貌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和丰富多彩的湿地水系景观。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依托自然生态肌理,着力修复现有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塑造是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其中葫芦巷水系景观工程占地面积约197万平方米。在面向全球征集方案的基础上,由美国知名公司进行深化设计,目前地上景观部分已进行排盐碱处理,河道开挖及驳岸基础砌筑工作已经基本完工。羊毛沟河道整治工程占地面积约156万平方米,水系开挖、土方回填等基础部分的施工已经完成。水系景观塑造工程,在疏导、治理现有自然水系的基础上,一系列以亲水文化为主题,水清绿秀、水脉相融的,具有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和体验性的滨水空间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严格项目准入,打造环保节能产业集聚区 在做好生态保护、环境塑造的同时,青岛高新区对入园项目严格审查,把好项目入口。对引进和在建投资项目实行严格的环保审查,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为此,高新区专门出台了《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入园条件及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对投资项目进行联合评审,采用《投资项目评估打分表》,对达不到环评要求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保证项目环保标准。坚持“三不要”原则,即技术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项目不要,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不要,能源资源消耗高的项目不要。 依据产业规划和园区空间布局,规划建设环保节能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今年,引进了总投资3.8亿元、具有中国驰名商标的光电环保仪器仪表项目和总投资3.2亿元、填补省内空白的电力环保催化剂项目。其中,电力环保催化剂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高新区周边区域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为国家加大电站氮氧化物的减排奠定坚实的基础。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的LED蓝宝石晶片项目,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名优产品的大功率半导体照明系统项目已落户高新区,LED节能照明产业链初具雏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