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市场上的“没落贵族” 全国剩球道不到1000条 而这些几乎令人难堪的现实背后的,是保龄球作为群众体育运动在中国已几近消亡。而这,就发生在保龄球曾经的无比辉煌之后。 1990年代,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保龄球运动,与网球和高尔夫球一列,被冠以“贵族”的头衔,受到人们的火热追捧。1998年至2002年,保龄球运动在中国进入鼎盛时期。人们可以在几乎每一个喧嚣的城市找到上好的、油光闪亮的保龄球道,球瓶被打倒的叮咚声伴着欢呼声日以继夜,年轻人在心仪的女孩面前互相吹嘘自己打出的高分,一个个家庭把保龄球馆当作假日聚会的必须…… 谈及保龄球运动当年的火爆,崔伟红援引了美国知名保龄球设备制造商宾士域(Brunswick)高层的一句话:“创立了100多年的美国宾士域,夜以继日24小时加班加点也不足以满足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 而对于这项运动突然火爆的原因,崔伟红分析:“一是保龄球运动刚进入中国市场时的‘贵族’定位,二是这种看似容易上手的运动,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用智慧和技术去‘破坏’一种秩序的全新体验。”于是,这场狂热的保龄球浪潮顺应着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国民收入的显著提高而席卷全国。 而这一切景象的消退,甚至比来时还迅速。在其鼎盛时期,据统计仅南京一个城市就拥有超过600条球道,而到了2008年,全国拥有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保龄球球道已不足1000条。 问及2003年之后保龄球运动的“大退潮”,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其主因是全国范围内的非理性投资,以及随之而来的恶性竞争,冲掉了保龄球赖以为生的“贵族”头衔。但一位保龄球场馆经营业主对记者表示,保龄球在中国的发展还面临着其他几大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场馆经营成本高,如果从前期场馆租赁,球道建设,到日常球道保养护理(油和清洁剂),电力运营,空调供暖等方面来计算,每平方米保龄球馆的单位经营成本甚至高过了高尔夫运动;其次,在税收方面,保龄球经营场馆一直按文化娱乐业被征收高营业税,但仍然无法按体育项目纳税;再加之2003年“非典”后,人们对“绿色阳光”运动的追逐和高尔夫运动的兴起等,都使得保龄球彻底脱离了当年“高雅贵族”运动的头衔,损失了大批的消费群体。 谈及保龄球运动曾经的火爆局面,曾经的保龄球职业选手陈先生眼中充满了留恋。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曾经在保龄球发展的高潮时期,专门以打比赛挣钱,月收入过万,而现在他早已风光不再。不过谈及保龄球运动的未来,他依然认为“与股市一样,保龄球运动已在低谷徘徊了这么久,应该很快就会走出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