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坏的方式? “一定海域内建设过多过密的人工岛,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人工造岛的用海方式因此成为另一种选择。2007年开始,国家海洋局多次考察发达国家的用海做法,中国海洋大学的吴建政教授发现保护自然岸线是国际通行原则,而人工岛恰能将对自然岸线的影响降到最低。 旋即,2008年年初,国家海洋局下发意见,高调鼓励包括“人工岛式围填海、多突堤式围填海、 他也承认,“任何方式的填海对环境没有影响是不可能的,而人工岛方式,契合、平衡了各方面的需求,从目前来讲,是最不坏的用海方式。” 这也似乎是目前世界的流行趋势。李文君举例说,在荷兰,政府正准备在北海建造一个耗资约140亿美元、形状像郁金香的人工岛,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而即将举行2014年冬奥会的俄罗斯索契市,附近黑海上也即将建起一座仿俄罗斯版图形状的超豪华人工岛。至于阿联酋迪拜的棕榈人工岛早已是闻名世界的建筑奇迹。 山东省早在2007年即启动了旨在“集中集约用海”的新规划,“争取用最少的岸线、最小的海域,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果,同时把对环境危害减到最低。”王守信说。最终确立“九大岛群”的构想,龙口即为其中之一。 现在,国家海洋局正要求各省学习山东统一规划的做法,解决以往遍地开花的局面,并每年制定计划,对全国用海进行量的控制。 国家海洋局最新的一份报告说,2010年,将是中国围填海年度计划管理的开局之年。而两年前警告已发,“一定海域内建设过多过密的人工岛,甚至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后果。” 防患烂尾岛 “一旦需求不足,就立即减缓甚至停建剩下项目,以避免形成烂尾岛。” 民间的疑虑依旧难以消除,人工岛一旦建成,很难恢复,会否成为第二个“图卢瓦”,或者步迪拜后尘,因金融危机而变成一座“烂尾岛”? 有环保专家仍坚持认为人工岛屿的建造会改变自然洋流,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人工岛屿相对要更脆弱,如果遇到海平面上升,海冰、风暴潮等恶劣天气侵袭,人工岛将无法抵御。 宋继宝说,为了将可能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龙口湾规划一开始就确定了以岛群的方式,长期规划、逐步实施的开发原则,“一旦需求不足,就立即减缓甚至停建剩下项目,以避免形成烂尾岛。” 而如果上岛的项目与规划定位不合,有环境破坏隐忧,海洋部门将行使一票否决权。 据悉,龙口最初提出的建岛方案便是一个整岛,但后来改为6个小岛,正是考虑到岛与岛之间有水系交换,以保证海水的质量。在前期的岛群选址上,山东省有关部门称已用专家论证的方式逐一排除隐患,海洋生物的产卵场、孵卵场不行,自然保护区不行,重要的地理标志不行临海基点、特色地理区域不行,优质沙滩不行,重要历史遗迹不行。 至于之前的移荒山填海的方式,在舆论的关注下,当地政府也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即使是荒山,也有很多植被,需要系统解决移植问题。”他们现在更愿意强调,填海石料来源于岸线整治、航道清理、渔港清淤、城市建筑的废弃物。只是,不止是龙口,在新一轮造岛热的沿海地区,这些听起来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在开工号角响起后,究竟能否抵住巨大的发展诱惑和经济利益驱动,当下只能存疑。 资料连接:何谓人工岛? 人工岛即在浅海水域中人工建造的陆地,大多数建于近岸海域,其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主要是为渔民和盐业工人在大潮或风暴潮时避难而建。 现代人工岛用途广泛,或用于兴建深水港、机场、大型电站或核电站;或以之为据点开采煤油气等能源并加工冶炼,或安置毒品与危险品,还可以建造海上公园,甚至新的海上城市等。 建筑人工岛的施工方法,有先抛填石块或混凝土块等之后护岸,也有先围海后填沙土和构筑。近岸的人工岛,大多有栈桥或海底隧道与岸相连。(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吕明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