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特别是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人民日报》记者通过在福州、济南、广州等地的探访发现,生活中很多人都工作得很辛苦,然而收入却不怎么样。“干得多了,收入却似乎越来越显得少了。”记者就此指出,“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日报》12月3日) 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存在收入差距, 很多人都在怀念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些年代,“人”的解放、个体的劳动价值的回归,让整个社会充满了勃勃生机。在那个时候,劳动者的报酬并不显低,“勤劳致富”很轻易地从理念和实践层面均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 可惜的是,在后续的深化改革中,劳动者这种美好的心境很快被资本和权力打破。老百姓发现,尽管自己的收入确实也在增长,但与身边那些拥有资本的人、掌握国家权力资源的人比起来,自己的生活水准其实是在下降的,也因此,他们的不公平感越来越强烈。 值得警惕的是,公众对社会特殊利益群体的不满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这些群体对社会机会的覆盖式占有,正在使得普通劳动者丧失勤劳致富的机会。干得多的人只能更多地干,罔论成功的机会,甚至就是体面生活的可能也变得稀缺。长此以往,很可能出现社会动荡的风险。 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遏止公权力疯狂攫取公共资源,双管齐下,或许会改善劳动者的境遇。“干得多挣得也多”的情形,才不会仅仅存在于怀念或者理想之中。当然这是个难题。作者:胡印斌 |
上一篇:拆迁户自焚之时 法律躲在何处
下一篇:收入分配本质是权利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