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资料照片 央企高调进军分享“青岛机遇” 创新形式 关注新兴产业 实现资源与规模双赢 11月18日,青岛市人民政府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在香格里拉大饭店签署协议,青岛市机械工业总公司整体划转入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与此同时,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将与我市展开一系列的战略合作,在推进我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计划把青岛作为其辐射全国的区域性总部。 三天后的周末,21日,在 至此,青岛市一周内已经有两家大型企业被中央企业重组,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目标无疑就是共赢。对于青岛地方企业来说,进入央企的战略体系,无疑可以壮大自身的实力,而对于央企来说,能够通过青岛的优势资源分享青岛的投资机会,风险系数无疑要低一些。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另外一个细节,就是相对于以往央企习惯性地进入青岛炼油、化工等传统重工业领域,这一轮央企进军青岛更习惯于选择机械、港口等新的领域。 规模与资源的联姻 “一个是世界500强企业,拥有资金、技术等优势,一个是深圳最具活力的航运民营企业,运作管理理念先进,一个是本地国有企业,本地资源优厚,三方的联姻将产生‘1+1+1>3’的效应。”这是业内人士给山东省筑港总公司重组案例的评价。 山东省筑港总公司总经理张恒一告诉记者,山东省筑港总公司是一家具有五十年历史的国有企业,隶属青岛市交通委。作为一家地方国有企业,山东筑港正是董家口港区的建设方。该公司注册资本7260万元,青岛市交通委100%持股。公司2008年的财务数据显示,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5.47亿元,净利润-1624.15万元。按照其目前的实力,要承建巨无霸的“亿吨大港”,实力有些单薄。于是,引进大型基础建设类央企成为山东筑港完成其自身体制改革、承担董家口港建设大任的惟一选择。 而对于其他参股方来说,能够通过董家口这样一个炙手可热的投资资源进入青岛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邵继江说:“中建公司有意扩大筑港业务,第一个支点就落在了董家口港区。”而三方重组后的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将超过2亿元人民币。对此,张恒一认为:“通过重组,注册资本的提高,将大大提升企业经营空间,扩大经营范围。” 一方手握资源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手握资本却没有更好的投资资源。这种资源和规模的强强合作在青岛机械总公司整体划转到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的案例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余红辉表示:“青岛经济活跃,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人文环境,我们将拥有良好的技术和资源,下一步将依托机械总公司的产业形式和员工队伍,给青岛乃至全国有价值的环保技术进行产业化。” 相关专家学者指出:“青岛地方企业和央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形成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优势,尤其在中央加大投资的背景下,联手央企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渠道,另一方面,由于青岛地方经济发展比较强劲,这也让央企觉得投资物有所值。” 央企进军青岛更加“聪明” “再造一个青岛港”的大手笔,令董家口港区目前风头无二。毫无疑问,央企纷纷抢滩青岛,就是看好了青岛潜力巨大的市场。以重组成立的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参与董家口港区的开发建设,能在新“亿吨大港”建设中分羹一杯,合作前景一片光明,无疑成为吸引各方巨头砸下重金的惟一理由。 据了解,董家口港区是规划中的国家枢纽大港,建成后新增的吞吐能力,相当于再造一个青岛港。在邵继江看来,中建参与重组,首先考虑到山东省作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省份,发展潜力巨大,中建股份希望在山东完善区域布局,同时考虑到中建在建的大项目尚没有港口建设,因此也有意完善产业链,通过兼并重组,完善布局,提高核心竞争力。 通过与央企联手壮大本土企业实力已经成为近年来屡次被采用的一种重要手段,除了前几年青岛汽车厂并入一汽集团、青岛炼油厂并入中石化之外,青岛老牌橡胶企业黄海橡胶也进入了中化集团的战略体系,此外,国信集团下属的黄岛电厂也和大唐电力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这一系列的和央企战略合作,让青岛企业实现了壮大发展和稳步经营,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之前的合作效果来看,与央企的联手可以实现双方资源配置的优化,真正产生1+1>2的效果。 而本轮青岛企业和央企之间的合作,双方显得更加“聪明”,相对于以往石油、化工、发电等央企的传统强势领域,本轮央企在青岛的扩张选择了机械、港口等领域,以青岛机械总公司为例,其拥有半导体、雷达、汽轮机等优势制造业板块,而董家口港作为未来青岛港口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其未来潜力无限。 “这种投资方式是央企寻求业务突破的新方式,尤其对于那些并非垄断行业的中央企业,通过投资渠道的科学性可以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而且从整体趋势来看,央企业务板块分散到全国各地也是大势所趋,比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1万亿元产值目标的实现多数都要靠分散到地方的企业来完成。”相关学者分析认为。本报记者 宋大伟 门国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