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青岛日报:市南区构建劳动保障大格局

1
青岛新闻网 2009-10-30 20:40:20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爱购签约仪式

计算机组装培训

人力资源市场一站式服务柜台

社区培训站开班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截至9月末,市南区累计登记失业人员38185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650人,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就业26376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9.9%,就业率为73.81%,比去年同期增长7.83%;累计登记就业困难人员3281人,帮扶安置3092人,安置率达94.21%;组织培训报名4219人,培训开班备案人数2298人,培训就业率达60%;扶持自主创业2800人,带动就业86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722万元,发放自谋职业扶持金483.5万元。

    在这些数字背后,是市南区推动劳动保障工作的一个个具体举措。今年以来,市南区劳动保障工作以促就业、保民生、保稳定为目标,不断改进服务理念,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服务与指导,将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有力地保持了市南区就业局势的稳定。

    构建就业新格局

    措施求实效

    (一)“四进”援助行动将温暖送到家。为进一步稳定就业,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为我市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市南区以“就业援助你我他、真情相助渡难关”为主题,深入开展了就业困难群体政策进社区、岗位进社区、服务进社区、温暖进社区的“四进”援助行动,充分发挥了社区就服务功能,促进了困难群体就业。春节期间,市南区领导带领走访小组深入街道,走访慰问特困失业人员,并给予一次性生活救助。全区共走访慰问特困失业人员600多户,发放慰问物资及资金23万,是近年来规模最大、投入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一次救助活动。

    (二)“五送”救助将服务送到家。通过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帮扶、管理服务、跟踪回访及分片保障机制,由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辖区内劳动保障服务站实行分片保障,为他们送上了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技能培训项目、社区公益性岗位以及企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员、理货员、收银员、保洁员等各类工作岗位。落实好灵活保险补贴、失业金申领等促进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措施,完善“ABCD”精细化服务,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等活动,对已认证的3281名就业困难人员,通过“一对一帮扶”实现就业,对50户登记零就业家庭及时跟踪,帮扶安置,做到出现一户、认定一户、帮扶一户,安置一户,实现动态消零。

    (三)“四到”工作法将岗位送到家。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安置帮扶,实行责任到人、指标到社区、安置到岗位、落实到政策“四到工作法”,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结对帮扶;与高校互动,拓宽就业市场渠道,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帮扶。今年以来,市南区把收集开发就业岗位作为整个就业工作的核心和关键,组织开展“信心2009—60万就业岗位迎挑战”、“同行2009—创业促进行动”等活动的同时,实行就业岗位网格化收集;通过与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驻青高校联合举办大学生专场招聘、开展大学生招聘服务周、举行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及送岗位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为企业输送专业对口的高端人才;通过进一步完善企业用工动态监测机制,采取入户调查、电话回访等方式,对辖区300余家市级重点项目、规模以上企业分别进行摸底调查,对其实行用工日监测、周报告制度,为岗位开发、资源配置、技能培训提供即时依据,分类收集登记用工单位缺工缺岗情况,对用工萎缩、岗位减少的企业,加强挖潜开源指导,促进增岗增效。截至9月末,全区收集开发就业岗位53356个,其中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6723人。其中安置困难人员3092人,困难人员安置率达94.21%。

    (四)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招聘常态化。为发挥公共服务机构拉动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在延安三路建立了总面积达3600平方米的区综合型人力资源市场,市场集就业、培训、创业、劳动事务代理、劳动维权于一体,融信息发布、现场招聘、就业服务、行政审批、自助服务于一炉,实行区、街、居联动开发就业岗位。市场每天滚动发布岗位信息,每周两次面向企业和求职者开展现场免费招聘,有效地发挥了市场求职分析、人力资源配置等功能,改变了市南区无室内招聘场所的局面,实现了招聘服务常态化、劳务对接规模化、就业服务多元化。目前已举办各类招聘会37场,1501家单位提供岗位30355个,实现岗位供求对接11737个。

    (五)落实稳岗政策,稳定就业形势。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用足用好保险基金救助政策,通过建立企业岗位流失周监测制度和政府政策补贴制度,及时了解掌握企业关闭、停产、半停产状况,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稳岗补贴,与企业和劳动者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先后为我区178家符合稳岗补贴条件的企业申报补帖550万元,有效地稳定了企业就业形势。

    (六)畅通无形市场,联通四级网络。今年以来,通过对招聘市场及网络市场的调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投资40余万元,建立区级劳动保障网,与市劳动保障网接轨,积极推进市、区、街、居四级联网联通。借助市劳动保障人力资源一卡通网络信息数据,依托市南区政务网络平台,搭建区级劳动就业网络信息无形市场。用人单位及求职者均可通过市南区劳动保障网进行求职招聘信息的查询与发布,并获取自己有用的信息。同时,市南区劳动保障网将网络求职招聘信息通过区、街、居三级大屏信息发布系统,将网络中的岗位信息及通过市劳动保障一卡通网络收集到的有效岗位信息一并进行发布。通过市、区、街、社区四级信息网络联通,实现了局域网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解决了群众无互联网络不能看到网络信息的困难,也解决了用人单位只能看到互联网上注册的个人求职信息,而不能全面了解到市内四区通过劳动保障部门登记的求职人员信息的问题。就业服务无形市场的畅通,有利于开展有形招聘与网上招聘的互动,可以更好的满足各层次求职者的需求,拓展用人单位招聘的渠道,真正实现群众不出社区即可实现网上对接,使企业和求职者获得更加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

    构建大创业格局

    政策求实惠

    今年以来,为鼓励支持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稳定就业局势,市南区积极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精神,结合区情及时出台政府创业扶持资金和就业岗位补贴“双百万”政策,联合区有关部门参与支持创业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斥资千万元惠及困难人员及大学生。今年以来,市南区推出了无论户籍是否在本市的派遣期内的高校毕业生,凡2009年1月1日起在市南区自主创业并符合相关创业扶持条件的,市南区均给予2000元创业扶持金;对实训基地按实训合格的大学生人数,给予每人100元的实训补贴及对吸纳困难人员就业和经过本区大学生实训和创业基地培训合格的大学生就业的用人单位据实给予岗位开发补贴的创业扶持资金和就业岗位补贴“双百万”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训基地培育就业、用人单位吸纳就业三个积极性。斥资800余万元用于社区托老服务、社区文化服务、社区公共设施维护、社区公共环境绿化等7类岗位的开发。先后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774个,安置困难人员771人。

    (二)积极组织创业项目推介活动。积极开展创业政策进校园活动,积极推广大创业模式,联合市南区团委等部门,到青岛大学、青大师范学院举办了“希望2009-青春创业行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咨询推介会,为大学生打造创业服务平台。今年6-7月,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创业项目推介会,集中进行了创业项目推介活动。所推介的创业项目大都是通过社会公开征集及个人提供等渠道征集到的,以便利店、小吃店、超市等投资小、见效快、潜力大、风险小的项目为主,共推介创业项目15个。

    (三)积极开展创业基地对接活动。投资100余万元打造了青岛市信息产业创业孵化基地和青岛市市南区文化创意孵化基地。其中青岛市信息产业创业孵化基地包括1.5学历实训基地,N288创业车库,数字动漫创业孵化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以4个中小企业孵化器的模式,可以同时对30名大学生创业进行孵化,由政府提供创业投资基金,给初创业大学生以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孵化和实训基地每年可实训大学生1500名,可孵化创业大学生300名。今年以来,共已成功实训大学生483名。目前,市南区正在建立一处新的创业孵化基地——市南区文化创意产业实训和创业孵化基地。该基地面积1500㎡。是一个多功能立体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实训和创业孵化基地,内设有42个创业孵化器和实训基地,每年可以孵化42名文化创意大学生小老板和实训360名文化创意设计类工作人员。该孵化基地设立高、中、低三个创业孵化区域,根据创业人员的项目运作情况,提供不同的孵化服务。针对创业者资金少、项目处于发展初期、创业经验缺乏,基地给予创业者提供6个月的“零房租”支持、并提供一对一创业实战专家指导;针对成长期的创业者有一定的周转资金、项目处于成长期的,基地收取创业者50%的房租;对于成熟期的创业者,基地收取创业者70%的房租。市南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该基地设有专门的创业服务机构,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咨询、项目推介、创业培训、融资贷款咨询、企业注册等创业服务,并协助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扶持政策。

    为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市南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爱购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签定共同扶持大学生创业承诺协议书,打造有形创业平台。由政府出资,按照每个摊位每月500元的标准补贴给爱购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在时尚百货商场调整部分店铺,以“零租金”方式租赁给创业大学生,扶持大学生创业。截至目前,已推出“零租金”摊位45个,争取在年底前推出50个以上“零租金”摊位。

    (四)积极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助推创业活动。为帮助创业人员扩大创业规模,或缓解资金紧张问题,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开通绿色通道,协助办理一笔小额担保贷款,从5万元至20万元不等,今年以来共为390名创业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722万元。其中个体工商户313人,企业75家。配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通过“三关控制、三步催收”方法确保贷款回收率。明确责任,严把贷前审核关。按申请人类别额度由区、街分别受理,初始受理部门进行现场考察,认定申请资格,核实反担保并录入微机,确保贷款发放前“三清”:即贷款人身份、家庭情况、经营情况清;担保人担保责任、担保能力清;受理部门受理责任人清。实行专人服务,把好贷中监控关。各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对辖区内贷款人实行专人专项负责制,对其经营状况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对贷款人经营中的困难,尽力给予帮助,填制跟踪服务记录表,定期反馈贷款情况;区就业服务中心不定期审查,共同监督小额担保贷款使用效果,提高贷款项目成功率。建立贷后监管催收体系,把好贷后回收关。市南区就业服务中心及时与市就业服务中心沟通贷款回收情况,共同做好回收工作。期前督促。到期前一个月督促及时筹款,按期归还。对于逾期未还款者,请担保人协助催款,上门督促还款,切实提高市南区小额担保贷款的回收率,确保到期还贷率。

    构建大培训格局

    定位求实际

    立足区域产业定位,围绕积极打造“居民素质最高”的首善之区,以“提升技能,素质就业”为主题,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实施政策扶持,强化培训援助,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截止9月末,组织培训报名人数4219人,培训开班备案人数2298人。培训就业率达到了60%以上。其中,中高级技能培训占60%。

    (一)打造高技能培训基地。将延安三路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定位为中高端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设置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组装维修、多媒体制作及智能楼宇管理师等中高级专业,培养中高端人才,以适应市南区楼宇经济、文化创意、软件业开发等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开展适合市场用工实际和大学生特点的培训专业,提升智能楼宇管理师、多媒体制作等高端专业培训比例,使技能培训围绕现代服务业、高端服务业、传统服务发展与需求,健康有序的推进。先后同软件园、青岛理工学院等驻青高校联合携手建立了大学生实训基地,为提升大学生实践技能提供有力保障;借助社会培训资源,积极拓宽培训渠道,走联合办学的新路子,弥补了市南区因地域狭长而造成的培训地点相距较远的不足,为各类人员就近、就便、有选择性的参加培训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传统服务培训进社区。为促进社区失业人员掌握一技之能,为重新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更好地建设和谐楼院,创建新型社区。市南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街道办事处联合为社区失业人员量身打造,开设了社区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站。社区培训站面向社区内的所有失业人员以及管区内已签订劳动合同的外来务工人员,以提供高效优质、实用便利为原则,结合培训对象知识结构、接受能力以及实际需要的差异性,培训课程主要以中式面点、育婴师及物业管理等传统培训专业为主,所学专业结业考试合格后,颁发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的《职业资格证》。目前已有50余名低保失业人员进行了物业管理专业的培训。培训进社区是市南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一项创新,对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现代服务培训进企业。与企业合作,开展企业在职升级培训。采取定向式、订单式培训方式,先后同勇丽餐饮有限公司、宝丽华大酒店、家乐福商业有限公司等2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培训就业合作伙伴关系,制定了培训就业伙伴计划。去年以来,共为企业输送劳动技能人才1000余人;为扩大市南区百名文化餐饮名店服务档次和竞争力,专门组织培训力量,对茶苑粥店、春和楼、江宁会馆等文化餐饮名店厨师进行了营养配餐师升级培训,为提高企业美誉度和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今年又与54家二级以上资质的物业公司进行对接,与丰合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华仁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东海岸物业管理公司、银都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25家物业公司达成了培训意向,对191名在职物业工作人员开展了智能楼宇管理师专业的培训。今年以来,已对700余人进行了在职培训。

    构建大维权格局

    执法求适用

    今年以来,市南区通过建立完善各项劳动关系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优化依法用工环境,融洽和谐劳动关系,为劳动者依法维权开辟绿色通道。从机制建设和流程再造入手,着力在形成维权工作合力上下功夫,改变劳动保障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外部联动形成维权合力、统一法律适用和执法标准,加强与工会、企业联合会、信访局、人民法院、司法局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做好新形势下的维权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大维权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854起,查处劳动侵权案件819起,追发劳动者工资、福利待遇等共计515.25万元,责令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13683人,补缴社会保险13683人。

    (一)建立速查、速裁机制,提高劳动维权效能。一是建立劳动侵权案件速查机制,加大侵权案件查处力度。受理案件时,对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立即受理,并将立案时间由五日缩短至三日,要求重大侵权案件和群访案件当日立案。案件调查时,严格落实主办监察员制度,要求监察员对承办的每个案件制定调查计划,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开展调查,缩短调查时间。案件处理时,全面审查企业劳动用工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全面纠正,并依法下达整改指令,不单纯的就事论事,达到“查办一起案件、规范一个企业”。二是建立案件速裁机制,提高仲裁工作效率。对于当事人人数较少、标的额较小、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劳动争议案件,经询当事人,双方均自愿选择简易程序的,适用先行调解、速审、速裁机制,缩短审限,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二)健全多方协调机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一是针对劳动维权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市南区劳动维权中心为依托,会同公安、工商、工会、妇联等相关部门开展了工资支付专项检查、职业介绍机构专项检查、劳务派遣单位专项检查、餐饮服务型企业专项检查、整治非法用工专项检查,有重点和针对性的对劳动用工单位行为进行检查,对企业存在的违法行为和隐患及时进行了纠正和查处。通过专项检查,共帮助劳动者追讨欠薪19万余元,责令企业补签劳动合同2300人,补缴社会保险2300人。二是加强与市仲裁院、法院以及保险办、计生局等的沟通,使口头答复意见以及裁决结果与其他部门保持一致,提高仲裁案件的结服率,形成劳动关系协调顺畅、相互支持、资源共享的局面,以及社会化联动执法的合力。

    (三)推广网上年检制度,规范企业用工意识。针对企业参加劳动保障执法年检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的现状,本着方便企业的初衷,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广劳动保障执法网上年检,设立专门自选窗口,公布网上年检咨询电话,采取集中培训和“一对一”指导的方式指导企业参加网上年检,变过去企业被动接受检查为主动自我管理,规范企业用工。通过大力推广网上年检,企业参加劳动执法年检的积极性高涨,自律管理意识明显加强。2008-2009年度劳动保障执法年检,共年检用人单位8293户,其中,书面年检5573户、网上年检2770户,书面年检企业户数、网检企业户数、年检指标完成率均位居市内四区首位。有效的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强化了企业劳动保障法律意识,企业自律管理意识明显增强。

    (四)优化网格监管功能,构建劳动保障维权网。今年,针对网格区内监管企业数量“东多西少”,维权工作任务“东重西轻”,维权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状,优化维权资源,均衡维权监管密度,将原21个维权网格合并为16个网格,重新调配了办公场所、硬件设备和工作人员。定人定岗定责,形成市支队、区大队、街中队和网格四级劳动维权组织齐抓共管、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监察服务模式。除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外,在应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中,对劳动密集型、职工数量在80人以上的企业重点监控,随时掌握用工动向,按需提供帮扶,在维护辖区内劳动用工的稳定和处置突发事件中,显现出有力的保障作用。致力于研究社区劳动监察工作的特点,改进工作方法和措施,发挥劳动监察“片警”作用。坚持为劳动者维权和为用人单位服务双管齐下,一方面做好劳资纠纷调处工作,简易劳动侵权案件在网格区内就能得到处理,今年来各网格共调处劳资纠纷案件60起。另一方面做好用人单位的服务监管工作,针对用人单位比较关心的劳动用工热点问题和较易发生劳资纠纷的情形,利用入户宣讲、召开座谈会、讲座等形式深入浅出,广泛宣传,提高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的受众度。今年以来提供用工指导8029户次,发放宣传材料6383份。

    (五)完善维权预防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建立劳动争议案件预防系统,从源头入手,预防案件的发生,成立了街道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和社区劳动关系协调小组,及时发现劳动纠纷苗头和隐患,引导劳动关系主体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力求做到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劳动纠纷苗头、第一时间内控制局面、第一时间内到达现场处置。充分发挥网格化维权的功能,使我区劳动维权工作实现了普法宣传社会化、案件预防网络化、延伸服务人性化的目标。二是建立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提高依法用工自我管理能力。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加强企业劳动关系协商调解队伍建设,督促企业配备劳动协调员,担负起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企业用工指导监督、劳动矛盾纠纷情况报告等任务。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青岛财经日报:“每日送”升级社区商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