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上很多港口都在为“吃不饱”发愁,青岛港却逆势上扬:今年1-8月,青岛港完成吞吐量、实现港口收入同比增长5%,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上缴税费同比增长3%。截至8月18日,2009年港口吞吐量已突破2亿吨。 作为有着117年历史的国有大型港口,青岛港为何能如此独树一帜?青岛港集团总裁常德传认为,有了60年来尤其是近30年来的发展积淀,青岛港才能够从容应对 改革让青岛港实现辉煌跨越 耄耋之年的“老青岛港”高义信,亲眼目睹和见证了青岛港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眼里,新中国成立让青岛港获得了新生,改革开放则让青岛港长成了巨人。 1978年,因为码头装卸能力不足,实载4万吨散粮的国际货轮“哈拉”号抢潮水卸货时,大船靠离码头竟达10次。这是青岛港改革之初的真实写照。 “‘等、靠、要’没有出路,青岛港必须自强不息,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这已成为青岛港上上下下的共识。 对内打破“铁饭碗”,鼓励员工创新;对外找市场、寻货源、拓腹地,变坐商为行商,变被动服务为上门服务,变应付式服务为超值服务,变狭小的传统市场为陆、海双向市场,青岛港找到了市场竞争的“窍门”。 今年初,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一船7万吨的煤往往只能卖掉1/3,船东和货主都萌生退意。面对这一形势,青岛港集团业务部副部长王宝生和同事们帮着船东们卖起了煤炭。他们跑遍山东境内所有钢铁厂与焦化厂,终于促成14家企业签约合作,却没有收取任何中介费。最终,众多船运公司在青岛港不仅一条航线不减,反而增加了南美、中东等区域的15条新航线。 从“港老大”转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如今的青岛港,港口资产由20世纪80年代末不足5亿元,裂变增值到现在的184亿元;年吞吐量超过3亿吨,成为世界第七大港口。 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 从1892年建港到2001年吞吐量首次超越亿吨,青岛港整整用了109年时间;从1亿吨发展到2亿吨,用了不到5年时间,从2亿吨到3亿吨,仅用了2年时间。但令人称奇的是,青岛港港口设计的年吞吐能力仅有1亿吨。 “多出来的1亿吨、2亿吨从哪里来?只能靠创新、靠提高效率得来。”常德传说。 与国内其他沿海港口比,青岛港的条件并不优越。在没有码头可建、港口通过能力严重不足情况下,青岛港从多方面创新挖潜,着力走内涵集约发展之路。 在“科技兴港、人才强港”口号下,青岛港不仅决策者有创新思想,普通员工也充满了创新激情。19岁的皮进军到青岛港时,本想打一两年工,攒些钱就回山东沂南老家,没想到一干就是18年。由于爱学习、肯钻研,皮进军练就了“进军灌包”的装卸绝活,1小时比别人多装25吨,他也从坑道工人升职到集团大港分公司装卸二队副队长。 在整个集团浓厚创新氛围下,以许振超为代表的一大批“金牌工人”在激励中迅速成长,给港口带来了显著效益。 人的全面发展带动港口全面发展 1988年,常德传上任青岛港务局局长时,如何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素质成为常德传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常德传在分析青岛港实际后提出,青岛港既应继续高举“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旗帜,又应在港务局内部破除“终身制”,制定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迅速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的全面发展带动了港口全面发展。20多年来,青岛港持续开展全员脱产大培训。过去77%的员工、12000多人只有初中以下学历,现在变成5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和6000多名高级技术工人为主体的高素质员工队伍,涌现出290多个员工品牌和1500多个绝活。 青岛港工人真正成了企业的主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集装箱装卸“振超效率”8次打破世界纪录,铁矿石装卸“孙波效率”10次破世界纪录,纸浆装卸速度13次破世界纪录。据世界最大航运公司马士基集团的统计,青岛港两个集装箱泊位的吞吐量等于某国际大港的3个泊位,一个矿石码头的能力相当于其他大港五个码头的总和,口岸效率世界第一。(光明日报记者 李金桀)
|
上一篇:国有企业要勇担社会责任
下一篇:9000农民工为何扎根青岛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