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利用网络线索的一点思考 早报6月11日的头版照片,是一名协警员在马路中央用鞠躬的方式,劝阻想要横穿马路的行人。从这一天开始,早报在连续一周多的时间里,连续报道这位被网友称为“最动人协警员”的王天飞。这一组报道,不仅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也得到了市文明办的认可,国内不少报纸、网站也纷纷转载报道。 这一个在市民报中具有很高报道价值的人物,他的信息来源既不是哪个单位的通讯员,也不是早报热线的市民来电,而是来源于记者浏览青岛新闻网论坛时看到的网友发帖。我认为,关注网络论坛上的网友发帖,从中发现的新闻线索,与传统新闻线索来源的行业通讯员、热线电话一起,成为采访工作中的“第三大信息来源”。 “鞠躬老王”来自网友发帖 王天飞原先在市政府门前执勤,这个位置交通设施齐全,王天飞也一直没有被人注意到。今年6月初,王天飞被调到香港中路、徐州路路口执勤,这个路口原先有斑马线、红绿灯,前年起修建了地下通道,按照交通法规定,行人不得再横穿马路。但在这个路口,本市多家媒体都曾经以不同的角度报道过行人冒着危险继续横穿马路的消息。 今年6月7日,网名“穿刺”的网友在该路口旁的味千拉面吃饭时,看到王天飞不停给试图横穿马路的行人鞠躬。“穿刺”被这一幕感动,当晚就在新闻网论坛发帖子,称“大叔的哨声就这样响起,大叔的腰就这样弯下,一次又一次,无名的大叔,为保证他人生命弯下的腰,让我眼睛湿润。是我们应该向您鞠躬致敬,可爱的大叔。” 次日上午,记者在论坛浏览时看到这个帖子,并判断在这样一个曾经被多次报道的路口,出现这样一个有着特殊举动的协警员,具有很高的新闻性,可以借报道这名协警员的机会,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倡导市民们关注文明交通,为创城中的青岛加一分。虽然找到这条线索颇有点“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味道,但在发现这篇帖子前,记者已经浏览了大量网贴,也有“踏破铁鞋”的苦恼。 当确定这条线索后,记者找到这名协警员,在领导的策划下,连续多日从不同的角度做报道。稿子一经见报,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王天飞本人也感觉通过报道,横穿马路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不少热情的青岛市民在报纸上“认识”王天飞后,自发来到这个路口看望这名协警员。市文明办领导做出批示,肯定了早报的报道,而交警支队则发出倡议,要求全市交警、协警员学习王天飞身上的尽职尽责精神,协警员王天飞一下子成了“网上红人”。 一、网络线索不再“非主流” 借内部交流的机会,我回顾自己近年来的采访工作,发现不少好看、独家的稿件,线索均来自于网上论坛。 传统上,一张报纸的主要新闻线索来源于行业通讯员发布、读者的热线电话。网络线索写成的新闻在以往的报纸中比较少见的。我查了一下,自己在早报上发表的第一条线索来源于网络中的新闻,是2003年10月27日的《海边有豪宅招人免费住 新闻网论坛上掉“馅饼”惹争议》。 写这条新闻时,我还是刚到报社的新人,没有太多的行业可跑,延续大学时上网逛论坛的习惯,我发现青岛新闻网论坛上有很多本地市民发布的原创帖,其中一条就是一名台湾省网友邀请别人免费入住他在五四广场旁边的复式豪宅,在回帖中有不少网友认为这是一个“圈套”、“陷阱”,这样一个帖子,一时间在论坛上引起轰动,点击率非常之高。 这么多网民关心的问题,一定也有大量读者关心。我联系到这名发帖人,按照他留下的电话,拨通了他在台湾的号码,通过电话采访后,写出这篇稿子,印象中这篇稿子在编前会后被定在早报最重要的3版“新闻重点”版面上。 来自虚拟网络的“新闻”能见报吗?当时也有不少同事对此有不同意见。但编辑部领导认为,对待网络上的帖子,要严格按照新闻规律采访到当事人,对于这样采访到人、有现场图片的新闻当然可以发,网上的帖子实际上只是记者采访的线索。此后,我又从网络论坛上找到不少好的线索,部门后来也有了“监控网络新闻”的提法,同事们都坚持从网上寻找好的报道线索,我们做出了大批独家新闻,拓宽了新闻来源。 我这几年工作里完成的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独家新闻,譬如“黄蓉寻亲”、“舍己救人吴刚健”、“‘蜘蛛人坠楼’调查”系列报道等线索,其实都来源于新闻网论坛。时至今日,从网络论坛里找到的新闻线索,然后采访而成的新闻,在本市各家报纸上都有所体现,有时经常出现两个记者同时在网上发现线索的情况,网络线索已经不再是“非主流”状态。 二、网络PK热线孰优孰劣 按照简单的划分,网络线索也可以被归入“热线”这样一个大的概念当中,都是外界为记者提供的线索。但根据我这几年采访工作中的感觉,网络线索与来自于热线的电话线索,实际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说说网络线索的优势。第一点,一张报纸的热线线索的多少,取决于它的公信力、发行量、发行范围,而已经发布到网络上的线索没有这些限制(或许新闻网的点击率是决定网络线索多少的主要因素);第二点,网络线索的提供者与热线线索完全不同。虽然都是外界提供的线索,但我感觉拿起电话打热线的人,和登录论坛发帖子的人往往是两种性格、层次完全不同的人,因此他们提供的线索的角度也完全相同,这让网络线索“独具一格”;第三点,网络线索大都可以做成独家新闻,网上发帖是网友的自我表达,而热线电话线索中,因为市民敏锐度的提高,加上各家报纸的竞争,往往是一条线索会引来几家媒体记者,第二天都有雷同的新闻见报,而有价值的独家新闻,对一张报纸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第四点,网络的隐秘性,让不少人愿意将自己知道的“内部新闻”曝光于网络,却不愿通过热线电话反映。 再说说网络线索的劣势。第一点,网络线索需要记者主动寻找,像“穿刺”所发王天飞的帖子,是晚上9点45分发的,记者很难再第一时间发现,有时可能连续一周浏览网页也找不到任何线索,而热线电话反映的往往是最新的事情,具有新闻时效性;第二点,部分网络线索无法找到当事人,因为无法确定其真伪,只能放弃,而热线电话线索容易找到提供线索的人。所以,来自于行业、热线的新闻来源仍然是一张报纸的主要线索源,但网络线索因为它的独特性,对一张报纸来讲是有效的补充。 三、必须有人有现场 在一段时间内,报纸上也曾经出现了一些没有当事人、没有具体地点的网络新闻,有的记者为了追求发稿速度,在没有联系到发帖人或者核实事情真伪的情况下,直接以“有网友发帖称……”、“网友在现场看到……”就写成稿子。这种做法实际上违反了我们制作新闻首先要确保真实性的规律。 虽然我们愿意相信网友发帖说得都是实话,但是对于网上的帖子,我认为只能将它作为线索来源,找到人、找到现场是记者必须要做的工作,将虚幻的网络线索“搬”到现实的生活中,才能确保见报新闻的真实、准确。像王天飞这组稿件,记者在采访王天飞前没有和他打招呼,而是隐身在一旁观察,确定网友帖子里描述的鞠躬行为确实存在后,才找机会拍下一组照片。实际情况是,当记者上前与王天飞打招呼后,王天飞反而因为不愿意上报纸,不愿再当着镜头鞠躬。 这些就是我在工作中对网络线索的一些看法,不足之处还请同事指教。 |
上一篇:报业广告经营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