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 正文

网络媒体之挑战及平媒记者的“突围之道”

1
青岛新闻网 2009-08-14 15:10:29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906年,费森登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传声试验,广播诞生了;1936年,世界第一座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开播……“广播电视媒介的诞生奇妙地印证了新媒介预言家保罗•萨弗的‘30年法则’,萨弗认为,至少在过去5个世纪里,新思想完全渗入一种文化所必须的时间数量,一般约为30年。”

    1983年,阿帕网各站点统一使用TCP/IP(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被认为是全球因特网诞生的标志。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考证,第一封从中国发出的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是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于1987年9月14日21时07分发往德国的。这标志着一个互联网络时代在中国的形成。如果不是那么教条和刻板的话,按照萨弗的“30年法则”,我们可以认为,经过近20年的磨合,互联网络技术在中国已经从试验到被接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和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以互联网络的广泛运用为标志,网络社会正在逐步形成。

    据有关统计,截止到2008年11月底,中国网站总数已达210万个,博客空间超过1亿,网民数量达到2.9亿,比8年前增长了31倍多,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据了解,我国网民中宽带接入的比例已经超过80%。现在几乎没有人会否认,中国已全面进入网络时代。

    一、网络对平面媒体记者的挑战

    纵观过去几年的新闻事件,我们会发现,网络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角色,从“周老虎事件”、“艳照门事件”、到“范跑跑” 、“杨佳袭警案”、“最牛房产局长事件”, 一则新闻上网后,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吸引上万个甚至几十万的回帖,成为千万人竞相关注的热点。网络因其快速性及强大的互动性,成为新闻事件的“曝光平台”和“炒作圣地”,而平面媒体记者只能“跟着网络走”,一则新闻的跟帖和点击数,会成为平面媒体编辑记者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之一。同时,很多平面记者会根据网上的舆论来调整自己的报道角度,比如在《南方都市报》的众多新闻报道中,都将“网友意见”作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完整报道组成部分。

    博客、闪客、人肉搜索、论坛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集散地和传播者。尤其是一些名家、名人竞相在网上“开博”的现象,改变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根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1月,在新浪网博客上排名第一的热门博客,其点击量已经超过3亿,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大部分平面媒体的年度读者数量。很多读者已经养成了到博客上直接获得第一手资讯的习惯,而很多平面媒体记者也都到名人博客上去找线索,这让他们在面对读者时,丧失了信息源的优势。

    网络的“草根性”也是平面媒体难以企及的,网络在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提供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回帖”和“评论”本身对新闻事实也构成了补充和延伸,突破了平面媒体需要受到的诸多限制,可以让网民自由地发言。从这个角度说,一些新闻只能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传播,这会让越来越多的读者愿意到网络上去获得更真实更草根的新闻。

    除此之外,网络的快速性也给平面媒体带来了巨大挑战。时效性对于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关于新闻事件的评论,只有讲究时效性,才能赢得受众,掌握舆论宣传的优势。而在这场时效性的竞赛中,平面媒体完全居于下风,比如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新浪、搜狐、腾讯、网易等门户网站就展开了一场以秒为单位的“时间竞赛”,当赛场上的奥运冠军产生后,这几家门户网站最快可以在数秒内就将夺冠信息上网,在数分钟内就可以推出冠军的图文专辑,在数小时内将冠军约到网络演播室进行访谈,并实时直播,满足网民们的全方位需求。以中国首个射箭冠军张娟娟夺冠的消息为例,腾讯网新闻更新的时间是夺冠一瞬间的3秒之后,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也都在10秒甚至5秒之内更新,而受到出版时间限制的报纸等平面媒体,必须等到第二天报纸出版后才可发布这一消息。

    因此,伴随着平面媒体的式微,是网络媒体的壮大兴起,就国内而言,新浪、腾讯、网易等门户网站无论从经营收入还是受众人数上,都快速地将平面媒体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西方一些平面媒体已经开始尝试缩小报纸发行量,售卖网络报纸,甚至只推出“网络版报纸”的方式,来应对网络挑战。

    二、平面媒体之比较优势

    对于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很多新媒体观察者早就提出了自己的预见。传播学者朱光烈曾在十多年前断言,“信息高速公路发展到一定阶段,传统媒介及其工作者将基本消失”,但事实却是,虽然网络如洪水猛兽般扑面而来,传统媒体还是有其自身优势,不会再短时间内消亡。

    在2007年学者韩强、秦怀茂组织的一项关于网络与报纸之比较的调查中,有超过四成的被调查者认为,病毒较多、新闻炒作较多、管理不规范是网络的缺点,此外有三成被调查者认为“上网需要一定的条件”也是网络的缺点。而与之相比,平面媒体真实可信、不受空间所限、可重复阅读等特点,决定了“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并不能取代报纸将长期存在的重要地位”。

    我们可以看到,真实准确、针对性强、固定受众则是传统纸质报纸的优势。网络的信息浩如烟海,一手二手甚至是三手四手资料真假共存,需要读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判断和甄别,这与网络本身的便利性构成了一对“悖论”。此外,受到阅读习惯的影响,报纸还拥有一大批固定受众,他们喜欢持报阅读的感觉。而在部分网络不发达的地区,报纸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平媒记者的“突围之道”

    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非常大量、繁杂,且很多网民的观点针锋相对,并不统一,难以让普通的上网者有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而对于在网上发布信息的普通读者来说,其发布的新闻通常是表面的、零散的,没有经过系统加工,没有前因后果的材料补充,没有幕后的挖掘和前瞻性的影响描述,而这块空间正是留给专家型记者的。

    从经济学理论来看,一项产品要增强市场竞争力,必须降低其可替代性,发展“刚性需求”,而在网络媒体对平面媒体越来越有替代性的背景下,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丰富行业知识、有独到观察力、独家思想和评论能力的不可替代的专家型记者,正是平面媒体记者在网络时代生存的突围之路。专家型记者的出现,会聚拢大批的固定读者群,构成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让其可以在网络媒体的挑战中保持特色,求得生存和发展。

    同时,具备出色的网络知识及能力也是在网络时代下平媒记者的一门必修课。在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的现在,平媒记者要学会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完善自身报道,又不被网络力量所左右,保持独特的个性和思想,而这种能力,也是专家型记者的必备能力之一。

    参考文献:

    《穿越视听时空:广播电视传播论》,蔡凯如 黄贤勇 等著,新华出版社,2003年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美)托马斯•弗里德曼 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

    《全能记者必备》,(美)莱特尔 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舆论调控学:舆论引导与引导舆论的艺术》,廖永亮 著,新华出版社,2003年

    作者介绍:李晓丽,女,1981年5月出生。北京大学法学与经济学双学士。现为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早报政教部记者。

    手机:13406423938

    办公电话:0532-88258592

    E-mail:qd2012@hotmail.com

现有新闻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勤创新 抓热点 创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