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红帽子” 作为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私人企业通过加戴“红帽子”,挟融资便利等优势,发展壮大。对利益双方来说,企业都是一个难以放弃的“金库”,但是由于政府的政策、企业没有清晰的产权结构,于是,产权纠纷就出现了。 成也红帽子,败也红帽子,陈锦洪的身上附着太多时代色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黄挺回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还针对“姓资姓社”问题的争论一直不休,私营企业的发展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私人出资要办企业,必须挂靠在公有制企业旗下,以获得经营权力。于是,“红帽子”企业应运而生,名为公有制企业,实为私有制企业。 事实上,“红帽子”企业除了可以突破政策限制,获得税费优惠。更重要的是,“红帽子”企业向银行贷款时,不用个人担保,而是由集体担保。这样也解决了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难题。 当中国市场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后,民企发展的各种限制得以放宽,许多红帽子企业要求变更登记。此时,曾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红帽子”却成为悬在企业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因为,“红帽子”本身就模糊了企业的产权。绝大多数红帽子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与挂靠单位发生了产权纠纷。出资人坚持谁出资谁拥有产权,而挂靠单位却坚持企业是公有制性质,认为自己不拥有产权就意味着国资流失。 “没有红帽子,发展就没那么快!”万科董事长王石曾坦言,“要想摘掉红帽子,也不是那么容易!”当时,万科依靠戴上“红帽子”的保护伞争取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万科作为中国企业产权改革的首批公司,当时上交的报告里本来是将分配方案定为五五分,后来挂靠单位负责人找王石谈话,说“我们要六,企业拿四。” 这一幕至今还让王石记忆犹新,他毫不犹豫地点头,从此万科成功走上了股份制改革的道路。“就算三七分我都愿意!”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价,“其实这是一场利益的博弈。王石相当聪明。先保住自己,不一定非要争个你是他非,黑白分明。” 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教授认为,处理红帽子企业产权问题应从有利于各方的立场出发,先对初始投资进行确认,在此基础上分别确认初始投资人、政府、挂靠企业在企业发展中的贡献,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而陈锦洪这位昔日的“电梯大王”当时万万没有想到,曾经带给他无限风光的“红帽子”在若干年之后竟然会为他带来如此大的灾难和痛苦,也让后人唏嘘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