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盘点之怪片录 艺术电影 欧洲仍然主流 《泰坦尼克号》1997年在内地与香港狂掠票房,给华语电影上了好莱坞商业法则的一课;5年后的2002年,中国国民人均收入突破1000美元,我们有了《英雄》;9年后的2006,国民人均收入突破2000美元,我们有了《无极》、《三峡好人》、《疯狂的石头》;在3000美元收入时代来临之前,下一代电影的审美在谙熟了好莱坞法则后,将会向欧洲艺术电影做更多的倾斜、致敬、拙劣或狡黠的模仿,影迷中的大多数也将尝试从“去影院买快乐”到“去影院买痛苦”的审美消费观转折。 每年一度的戛纳影展,是欧洲艺术电影的集大成者。电影艺术家展现了令人敬畏的艺术个性,试图从中获奖名单中总结出普遍规律是愚蠢的:黑白电影拿了金棕榈,黑帮电影拿了评审团大奖,韩国人拍的吸血鬼电影获奖了。藏在不规则的审美趋势里的,是评委会对导演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赞赏:站在同一时间点上,一个优秀的导演能持久地突破现代性的种种假象,察觉内心的罪恶和美善。 在一个消费主导型社会里,华语影迷对艺术电影常抱有一种炫耀式消费观念——很多影迷谈论哈内克的口吻,类似把本命年的红内裤剪成LV的款式顶在脑袋上。在电影的现代性上,华语电影仍然很贫瘠很可怜,由张艺谋到娄烨,无非是将红灯笼从山西晋商大院挪到北京同性恋人的卧室而已。华语电影的意义贫困跟中国历史的荒诞感和幽默感非常不相称,在此献上本届戛纳影展的四部大胆而且有明确指向的作品,它们对华语影迷应该有着“见贤思齐”的启迪作用。 《鱼缸》:不良少女的亲情回归 《鱼缸》剧照 15岁的问题少女米娅被勒令退学。就在她享受放任自流的生活时,米娅的妈妈带回家一位陌生男人康纳,康纳让母女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爱。康纳发现了米娅的舞蹈天赋,鼓励她参加舞者的选拔赛。米娅也以舞蹈表达对康纳的爱和信任,确切的说,她爱上了母亲的男友。成人世界向不良少女露出的笑容,最终证明只是一丝狞笑。康纳被发现是有妇之夫,而且选拔舞者的地方也是一家脱衣舞酒吧。痛苦的米娅跟母亲跳了最后一支舞,剑拔弩张的母女在舞池里实现了和解。 扮演米娅的凯蒂·贾维斯本身就是不良少女,她是在地铁站跟男友吵架时被导演发现的,17岁的她刚生下孩子,因而缺席了戛纳电影节颁奖礼。 《狗牙》:一个乌托邦的崩解 《狗牙》主创亮相戛纳 一对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孩子一起生活在一座乡村大宅内,宅子的四面高墙环绕,孩子们从来没有离开过那里。唯一能够随便进出房子的是父亲的保险公司代理人克里斯蒂娜,而她来这间房子的原因只是为了满足男孩子们的性爱需求。而一个荧光头箍的出现,引发出连串故事,造成了这个乌托邦的崩解…… 坚持与世隔绝教育孩子的模式,在美国某些教派里确实存在;《狗牙》证明了这种禁锢中的爱是多么高贵、绝望,又是多么脆弱、恐怖。如果将这座大宅看做是一种来自更高层面的官方禁锢,那只头箍的意义就更加丰富了。 《反基督者》:心理医生的精神拯救 《反基督者》很阴暗 遭遇丧子之痛后,心理医生带着妻子来到森林里的小屋,治愈内心裂痕。然而回忆起在小屋里与儿子的欢乐往事让妻子精神崩溃,她开始无休止地折磨自己也折磨丈夫,最后将他顶在了十字尖桩上。 作为公认的电影大师,冯·提尔这部作品远远超过了观众的底线,大量亲密内容、血腥镜头和粗口,暴露他内心深处对性、信仰以及隐秘的肉体伤害的认同,体现他“女人一定是她最亲密之人的慰藉工具”的看法。 《空气人偶》:当人偶有了人心 裴斗娜“人偶”造型 某天早上,与秀雄一起住在一所旧公寓的的空气人偶,突然拥有了“心”。秀雄出门上班后,她穿上洋装、鞋子,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她跑到录像带出租店打工,并爱上了纯一。然而有一天她的身体破了,发现真相的纯一该怎么办呢? 当下社会众多无处投射的感情,在《空气人偶》中以奇幻的方式得以释放。这种在媾和之外的肉体交流,也是华语电影从未涉及的领域。 文/米荆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