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盘点之中国风 华语军团 春风并不沉醉 戛纳落幕,华语电影铩羽而归。虽然《春风沉醉的晚上》拿了最佳编剧,也无法遮掩华语影人此次戛纳之行的失败——4部影片都是国际化制作,甚至其中三部都是法中合拍,也没得到这尊法国大奖的青睐,马屁没拍到点儿上。 在四部华语导演执导的影片中,蔡明亮的《脸》是为卢浮宫量身制作的,镜头聚焦法国新浪潮最著名的导演——特吕弗身旁的“脸”,可最后,也不过是一部馆藏宣传片而已;娄烨拿去年戛纳“电影基石”项目的资金支持,拍出的《春风》讲男女爱、男男爱,貌似迎合戛纳的艺术怪异口味,结果人家却早已不爱这一口;杜琪峰这回用法国资金、法国演员谋划香港黑帮故事,最终不过是“国际化”的一次玩票儿;至于《制造伍德斯托克》,则是华人李安制造的好莱坞制造。 说白了,这回的戛纳之行,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李安其实只代表了自己——一个华人导演,就像我们不要急于把张曼玉的戛纳影后看做中国电影的胜利——人家完全融入的是一部外片。再看其他三位,娄烨是一直的“地下导演”,蔡明亮的作品我们只能在盗版碟中品鉴,至于杜琪峰在几经广电总局的剪刀手下,对内地大银幕几乎放弃。于是,他们今年像是回顾了诸如姜文《鬼子来了》的老路,拼一拼国际化,结果是没收获。 回顾以往,戛纳曾经喜欢中国的老风情,旧习俗,《霸王别姬》《活着》是那样的审时度势;王家卫的独树一帜也自然会得到标榜艺术的戛纳喜爱。但在下一个王家卫修炼出关之前,在摸不准戛纳目前喜欢什么样口味的中国影像之前,华语影人似乎不知所措了,所幸坚持一点点自己,抛出迎合的媚眼。而戛纳,反而把奖杯颁给了别人。 所以,第62届戛纳,是华语电影的尴尬。 《春风沉醉的晚上》:够大胆 欠精致 《春风》是中国的又一部同性恋题材影片 2007年春天的南京,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微妙的爱欲纠葛,组成了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但它的英文片名“Spring Fever(春热)”,似乎更符合电影情绪,让人想起娄烨前几部影片在场面上的细腻和大胆。 这部核心是讲述现代人对爱情的理解、题材为同性恋的影片,和关锦鹏的《蓝宇》、李安的《断背山》相比,关于人性的思考不算深刻,还有一些老外没看懂。而华语记者则评论该片倒退到贾樟柯以前的“县城美学”,粗粝的制造不及娄烨前作。 娄烨的前两部作品《紫蝴蝶》和《颐和园》都入围了戛纳电影节。这次的《春风》总算收获了一个最佳编剧。 《脸》:没了情欲 更加枯涩 《脸》海报 当卢浮宫的管理者认为具有百年历史的电影,应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载体放入卢浮宫以永久典藏时,蔡明亮在与全球200多名导演的竞争中胜出,执导了这部卢浮宫的定制作品,除了将卢浮宫的多处细节摄入画面,蔡明亮还有机会将摄影机对准那些有历史的脸:特吕弗的妻子芬妮·亚当、“安托万”让·皮埃尔·利奥德、“新浪潮女神”让·莫罗、特吕弗扶植出道的娜塔莉·贝伊…… 蔡明亮采用了伪纪录片的结构:台湾导演李康生计划在卢浮宫拍摄电影,他对法国演员仰慕已久,想邀请他们来演出,但状况频出让他心力交瘁。这种以李康生为化身的暧昧布局,很容易勾动影迷的记忆。 这个没有相对清晰故事,也没有蔡明亮招牌情欲的影片,被媒体质疑画面大于故事,甚至枯涩难懂。 《复仇》:杜琪峰难超自我 杜琪峰十分欣赏韦家辉的这个剧本,并找来了歌手、演员、有“摇滚老爹”之称的约翰尼·哈里戴出演男主角——一个20年前退隐江湖的“独行杀手”,他本想以厨师身份了此残生,却不意被香港的黑帮杀掉了女儿和外孙,因而不得不重出江湖。 杜琪峰曾经四次参加戛纳电影节,其中《大事件》、《黑社会2》和《铁三角》都是以展映身份入围,2005年,杜琪峰的《黑社会》是他首次参加竞赛单元的作品。 杜琪峰的作品往往港味十足,悬疑的剧情和浓厚的兄弟情谊常有描绘,《复仇》虽然启用了法国主演,但依旧延续了他此类的风格。但是评论普遍认为,《复仇》虽然不俗,但杜琪峰没有自我超越,影片还欠火候,不算上佳之作。 《制造伍德斯托克》:大导演显得太轻巧 影片根据提波的回忆录《制造伍德斯托克:一个关于骚动、音乐会和人生的真实故事》改编。李安没有聚焦这个美国标志性文化事件,而将镜头对准了主人公提波,影片的大部分是提波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和著名的纽约格林威治村石墙事件前后的所见所闻,身为同性恋作家兼设计师的他,创办了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与李安以往作品严谨的风格不同,该片被称为“李安大气的轻松小品”,幽默的台词、喜剧的基调在试映过程中收获了“爆笑”的效果。但评价认为该片是一部亲切易懂但却分量不足的作品,也有评论认为李安选择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这个重磅话题比较“烫手”,拍得太轻巧,甚至有评论称李安不懂音乐,制造不出真实的伍德斯托克。文/贾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