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提要 如果仅为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而实施柔性退休政策,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措施不但无法彻底解决实际问题,还会衍生出新的风险。 昨日有沪媒报道“上海将适时推出柔性延时退休政策”,由此事敏感性所致,该消息一经发布,即引起国内舆论的广泛关注。 建议政府实施柔性退休政策,以化解上海养老金支付的巨大压力(去年一年就亏空100多亿元),最早释放于今年初的上海两会,以代表 昨日的最新消息援引市人保局对代表委员议案、提案的办理答复:“此项改革目前仍在论证和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中,考虑到退休年龄政策的敏感性,市人保局将进一步分析实施改革的时机,将在条件成熟后适时推出。” 局外人看来,上述答复含糊不清;明白人眼里,沪版“柔性退休新政”推出在即。但无论何时推出,政府肯定希望新政能悄然颁行,避免为舆论广为炒作。 事实上,试图通过颁行“柔性退休新政”既是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又系政府自身的心思所在。通过地方两会释放这样的意图,属民意与“政意”颇此默契互动的一个范例。 所谓“柔性退休新政”,简洁明了的说法就是延长员工的退休年龄。代表委员为此上呈议案提案,出发点可能较朴素,更多考虑企业普通员工尤其是女职工50岁退休时的家庭负担压力,而政府的出发点则更多考虑此举利于缓解养老金账户的亏空压力。但不管哪一种出发点,新政真要实施,既面临法律风险和道义风险,又面临操作困惑。 先析法律风险。企业员工退休年龄由现行劳动法规定,受该法的刚性约束,上海若要延长退休年龄,绕不开劳动法这条坎。当然可以在提法上采取“柔软”的说辞,也可以强调“以本人和企业自愿协商为前提,是鼓励不是强制”,甚至人保部门特意强调“柔性退休只针对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但正因为“柔软”所致,新政即便颁行,对企业缺乏实际约束力。 再析道义风险。事实上,企业普通员工辛苦劳作大半辈子,绝大多数人希望正常退休,退休意味着“社会保障”真正落地,代表着一种“踏实和放心”。正常退休后各方条件允许,再找份工作补贴家用也不是没有可能,实情是这种做法很普遍。而真正希望延期退休的恰恰是机关事业单位吃皇粮的庞大群体,尤其是掌握大小权力的领导干部。退与不退,待遇和实惠大不相同。现在有硬扛扛横着,大家都没辙,一旦“柔性退休新政”颁行,企业未必买账,机关事业单位包括国企高管们却很有可能“乘虚而入”。当然,这个群体无论在职还是退休,其工资奖金或退休金均从财政列支,并不占用社会养老基金账户,但毫无疑问,纳税人的负担会进一步加重。 至于操作困惑更系客观现实。企业“三种人”到了正常退休年龄后,若企业真有继续留用需求,企业一定会采取先退休再返聘,决不会通过延长退休来挽留人才。此间的常识在于,一来正常退休“三种人”心里踏实,二来企业则无须再为“三种人”额外缴纳“四金”。至于返聘成立,企业则只须支付返聘费,用人成本会下降一截。 基于上文客观分析,我们所做的“实施柔性退休新政上海面临艰难抉择”判断完全可以成立。而针对此项新政究竟如何颁行,人保部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现实处境恰恰说明——政策的制定者对将来政策实施效果也显底气不足。 末了,解决养老金账户入不敷出,包括化解上海社会提前老龄化之系列矛盾,一定得摒弃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治标思维,打开城门——适度开放户籍,大量吸引中高端年轻人力资源才是解决问题之正途。 |
上一篇:法官兼职开摩的还能公正断案吗
下一篇:黄段子入法能否迎来没有性骚扰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