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拒“送”绝“寻”说权力

1
青岛新闻网 2009-05-05 13:43:27 人民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腐败屡禁不止,个中原因很多。其中有一条值得引起官员们的警醒,即权力本身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这种腐蚀性是导致一些官员走向犯罪深渊的重要原因之一。

    权力是官员的标志,也是官员的职能所在。官员的级别不同,所掌握的权力也有大小之分。这种权力是官员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与手段。然而它如同世间事物一样无不具有两重性,既能让官员用来为民造福,也能让一些官员走向腐败。所以如此,就在于权力本身所具有的腐

蚀性在作怪。

    权力有腐蚀性?为何?对此,英国培根曾分析道:“权力之所以能腐蚀人,也正是因为它提供了肆行无忌的种种可能性。”这也就是说,不管官员的职务是任命、委派或推选的,一旦他手里有了权力,如何使用则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官员自身了。这样就存在着“肆行无忌的种种可能性。”特别是在官员本身素质较差、对权力监督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同时,权力运行起来后,有两种情况就出现了:一个是“贿随权集”,另一个则是“权力寻租”。这两种情况是使一些官员“肆行无忌”的外部条件。

    “贿随权集”,是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其所著《明代宦官》一文中提出的。他通过明代一些官吏受贿的具体事例,得出结论说:“贿随权集”。这个观点虽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但却机智地指出了贿赂与权力之间的联系。当一个官员握有一定权力、负有一定责任的时候,行贿送礼就会不断向他袭来。这是权力本身带有的腐蚀“土壤”。诚如一位干部所说,刚当上乡长送礼求办事的就来了,推都推不掉。从已查处的腐败案件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干部受贿那么多的钱和物,无一不是在有权之后。难怪有老百姓说,有些干部一夜暴富,不就是因为有人看中他手里有权频频送礼吗?

    “权力寻租”,原本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利用权力寻求一定的经济利益。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物交易、权色交易等。时下“权力寻租”的现象愈演愈烈,在审批领域中尤甚。有报告说,尽管现在审批项目减少了,但审批寻租现象并未同步减少。行政审批金钱化、收费过滥、“不给好处不办事”等现象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贿随权集”、“权力寻租”这两者都是围绕权力做开文章的。离开了权力,行贿、受贿、寻租等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说,权力本身的腐蚀性就在这里。如果说它们有什么差别的话,那就是前者是有人送上门来,对官员而言多少还有点是“被动”;而后者对官员来说则是“主动”的。一个“寻”字,道出了真情,就是利用手中的权力要钱要物要好处,否则就别想办成事。

    大量已查结的腐败案件表明,不少官员都是在以上这两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有些人为官之后,往往只看到权力的光环一面,而对于它所带来的腐蚀性视而不见,或者不当回事儿。当金钱、美色等来到面前时就习惯性地随波逐流,特别在“当官不打送礼的”、“能捞一点是一点”和“别人都那么干”等思想影响下,一路滑将下去。这些人并非不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也并非不知“手莫伸,伸手必被抓”告诫,只是在权力腐蚀性的诱惑中浑然不觉罢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权力的腐蚀性是必然的吗?正是。举凡有权力的地方,那些腐蚀便如影随形而至。所以说,作为一名官员需要时时、处处提高警惕,做到警钟常鸣。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权力本身的腐蚀性并不意味着凡官员必然被腐蚀、必然走向腐败。这就要看官员自身能否有效地“抵制腐蚀”、“杜绝腐蚀”。在这方面,已涌现了不少过硬的优秀领导干部,他们不但不被腐蚀所诱惑、所羁绊,反倒坚决做到拒“送”绝“寻”、“拒腐蚀,永不沾”。同时正确地运用手中的权力,做到“权为民所系”,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宏愿。

页面功能  [ 评论 ][新闻爆料][ 小字][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上一篇:为啥有人敢用麻袋装150万贿赂交通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