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服饰之一 傈僳族“打野”:在深山野外过夜确定婚姻 90%的傈僳男女都要经过“打野”来选择对象。在那些有“打野”习俗的傈僳族村寨,到了晚上,便会看到许多青年成群结对来到乡镇的街道、广场,在篝火边歌舞打跳,挑选心上人,踏上多情的山路。 丽江傈僳族青年的“打野”是最为烂漫的婚俗,但这种婚俗没有多少文字“记载”,只在乡野间流传。 什么是“打野”呢?就是傈僳族青年男女到了十八九岁以后,白天一起劳作,晚上一起歌舞打跳,互相有了一些了解,觉得可以作为心上人以后,就相约一起在深山野外过夜。这一夜,姑娘小伙可以不睡觉,一直在路上走,也可以坐在山坡或是野地上,一直谈话,看能不能在性格上合得来,能不能成为夫妻。如果姑娘小伙子在野外把婚姻定下来了,再回家与父母说明,选择时间举行结婚典礼。 傈僳青年“打野”,有他们自己的程序和办法,让我们这些外界人听了感到很有意思。傈僳人一般都居住在高山上,交通十分不便,但傈僳青年晚上相约“打野”却有自己的办法,他们可以吹口哨,用口哨声音的长短、间隔次数等方法取得联系。还有就是用手电筒打暗号,年轻人看到电光闪烁的次数便知道是不是自己的情人,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有的男女青年信号又不同,手电筒绕几个圈,每个圈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他们都可以一目了然。所以,虽然山高路远,但他们如果需要见面“打野”,手电筒的光一闪,就能相约在一个熟悉的地方。 傈僳族青年可以先生孩子后结婚,只要两个年轻人好上了,与家里人说明要定婚,家里人也同意,就可以发生性关系,生下孩子,也可以把妻子“寄”在岳父母家,等条件成熟再娶回自己家。一般来说,傈僳族女子以怀上孩子为光荣,如果年龄大了还怀不上孩子,没有人叫她去“打野”,那才是最没有脸面的。 傈僳人的婚姻是十分自由的,有的人家会为女儿在自家房子外建一间小房子。我曾在一个傈僳族山村看到无数间这样的小房子,简单得只能放一张小木床,放着女儿的行李。如果女儿看上了心爱的男人,就可以到野外散步,累了以后,就在小房子里过夜。 只不过,那些“打野”的傈僳族在恋爱时尽管如此“开放”,但性生活却是比较严肃的。一个叫白银富的朋友对我说,他恋爱时,找过许多女朋友,并在一起“打野”,到女朋友家过夜,睡在一张床上。我问,睡在一张床上,不会出问题吗,不会使女孩子怀孕吗?白银富说,与女朋友过夜,睡在一起,并不等于说发生性关系。许多女子,和你睡觉,都是穿着衣服的,只能说一些有兴趣的问题,不能随便做乱七八糟的事。而且,傈僳族“打野”并同居在一起后,家里虽然还没有举行结婚仪式,但他们在同居时就领取了结婚证书,不然就被视为未婚先孕,要受到计生站的处罚。 汉族“斋姑娘”:终身不嫁、远离红尘的独身女子群体 终生不结婚的斋姑娘,一开始就自觉地把“性”抛弃了,随后,“性”又自然地把她们遗弃。属于她们的是不同于一般姑娘的命运,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生。 丽江的汉族,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经过明朝皇帝朱元璋“湖广调卫”到达丽江的。在这些汉族中,体现着许多中原文化的痕迹。其中,婚俗中出现的“斋姑娘”,就显得十分特别。 什么是“斋姑娘”? “斋姑娘”是我生活过的那些 什么是“斋姑娘”? 乡村里终身不结婚的女子,过去的600多年里,这个词一直在丽江频繁使用。多年来,我和她们朝夕相处;但到了现在,我考察起“斋姑娘”来,又觉对她们知之甚少,这个词的意义,是成千的女子用生命和灵魂写就的。 我们没有办法在汉语辞典里找到说明“斋姑娘”那个“斋”字的意义。从字面上看,“斋姑娘”,只是在姑娘前面加了个“斋”字,但就这一个字,姑娘就变味了,和一般的“姑娘”不一样了。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当上了斋姑娘,就不能结婚,终身留在家里。她们年轻时和父母一起生活,年纪大了,和哥哥、嫂嫂或是弟弟、弟媳一起过。没有丈夫,没有孩子,从家庭的本质上说,她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 在旧社会,丽江一些农家留“斋姑娘”,是一种时尚,一种儒雅闲达人家的象征,留在家里吃斋的姑娘是很有脸面的,让同龄女子羡慕。当家人对留谁在家里吃斋,要经过认真选拔,留的都是身体好、人品好、家务活做得好的。丽江永胜县的“三川坝”,几乎每个村子都有留“斋姑娘”的历史,只是经济条件好一些的村子,斋姑娘就留得多;差一些的,就相对少一些。 初一看,丽江乡村里的姑娘吃斋,有点像庙宇里的尼姑和修女,但她们和尼姑修女相比起来,又有很大的区别。尼姑和修女是在一定的场合学习佛法,总是有一个特别的环境,最关键的是,她们一般不为异性所骚扰。斋姑娘却是终身生活在自己家里,还要下地干活,做家务,和常人打交道,她们和农家女子的生活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每逢村子里举行佛事活动,她们才偶尔集中到一块,做自己的佛事。她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在普通人生活的环境里“吃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