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加大会监督力度 公务接待何时不再“敏感”

1
青岛新闻网 2009-04-07 13:26:37 检察日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焦焕成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撰文透露,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公务接待公示制试点,推动各地区建立统一规范的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体制,强化接待经费预算刚性约束管

理,规范接待范围、标准和程序,加大群众和社会监督力度,努力降低接待成本。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公务接待存在着大量浪费甚至是腐败现象,社会上对此反映十分强烈。2006年中央曾下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要求“接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接待标准提供住宿、用餐、交通等服务,不得超标准接待,不得用公款大吃大喝”、“接待对象需要安排用餐的,接待单位应当按照当地财政部门规定的伙食标准安排,不得超标准安排用餐,提倡自助餐,一般不安排宴请。”事实证明,这个原则性有余而约束力不足的规定,对遏制公务接待中的浪费和腐败作用并不明显。在此背景下,焦焕成透露将开展公务接待公示制试点,让人感受到了新的气息。

    然而,公务接待公示制要从计划发展为试点、从试点推广为统一的制度措施,谈何容易?将公务接待的次数、范围、事由、费用等事项定期向媒体社会公示,无异于坏了某些滥用公款迎来送往大吃大喝的单位和人员的“好事”,势必遭到他们的反对与抵制。比如去年11月,辽宁沈阳市民、律师温洪祥向沈阳市政府提出信息公开申请,要求沈阳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公开办公费、招待费、差旅费等财务账目,他的申请虽然被受理,但同时被告知“政府部门财务信息又极其敏感,(公开)难度极大,这个公开可能不会一蹴而就,结果可能不会太乐观。”既然包括公务接待费用在内的政府财务信息“极其敏感”,那么,公务接待公示很可能面临着“极其巨大”的困难,也就不难理解了。

    说到底,公务接待特别是公款吃请中屡见不鲜的超标、浪费和腐败现象,并不是一件“吃吃喝喝不算什么,反正没装进个人腰包”的小事,而是一个与“某些群体或个人”的利益有着密切关系的大问题。所以,公务接待公示制试点改革,必将直接触及并限制这些群体或个人的既得利益,这已经超出了对某项措施或制度进行调整、完善的层面,而是具有了实打实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可以说注定了将十分“敏感”。

    鉴于此,先将公务接待内容在一定范围内(比如在本单位或本系统内部)公示公开,或许不失为一种务实的做法。有了公示公开的第一步,就有可能逐渐改变“敏感”的状态,提高公示公开的层次和水平。比如,今年公示公开的只是一个大而化之的要目,明年可能就会细化到某领导某天在某饭店接待了哪些人,花了多少钱,下一步,就可以要求公开到某领导某次接待点了哪些菜、是不是超标、要不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等等。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去魅”,即“去神秘化”或“去神圣化”。在当下之中国,尽管公务接待及其费用仍然带有许多敏感、神秘的意味,但是,改革天然地具有为敏感、神秘的东西“去魅”的功能,从推行公务接待公示试点,到各级人大强化对公务接待预算和政府预算的刚性约束,再到普通百姓、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积极介入对公务接待预算和政府预算的监督与治理,只要这些改革措施不断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就一定能够揭开笼罩在公务接待、公款吃请上的神秘面纱,并逐步走向建立公共财政公开制度和现代财政预算制度的伟大目标。

页面功能  [ 评论 ][新闻爆料][ 小字][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上一篇:因腐败取消经济适用房,无异于“因噎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