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青岛企业家代表论坛
·6大商家消费券使用细则
·3.10消费券申领名单公示
·合肥路四项目开发商做客新闻网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08版 > 正文 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就业不公比岗位稀缺更招人怨
 

青岛新闻网 2009-03-11 14:56:56 中国青年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作者:冯雪梅

    就业难。从扩招后的首届大学生毕业至今,情况一直没发生根本改变,加之又赶上经济寒冬,艰难可想而知。那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后果是什么,不需要多讲;应对办法也看到不少,可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多。好多思路是奔着“救急”去的,像什么设学士后、延长就读年限、多招研究生之类。这种方法,眼下可以“劝退”一部分就业大军,可他们最终还得走向社会,难不成让他们永远不毕业?并且,教育有
自己的目标和规律,它不完全为就业服务,大学太过功利化,对学生对社会都没好处。

    将就业难完全怪罪于扩招,并不客观。不扩招也存在就业难,只不过那时候是中学生不好找工作,大家不以为然。况且,多些大学生,也不是坏事儿,提升国民的教育程度,当是一个国家发展之目标。批评大学的专业设置完全和社会需求不接轨的观点,也并非无懈可击。没有哪个国家的大学专业,完全和社会需求一致。即便很注重实用性,也注定会有一些专业,像哲学、理论物理之类,面临就业难。莫非大学就不设这些专业了?其实,将就业率和大学挂钩,是件挺搞笑的事儿,见过哪个国际一流大学,将“学生都找到工作”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我倒觉得,大学要教给学生的,不是某类专业知识,而是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素质教育说白了,就是培养人而非专业。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力,方是立身之根本。我们这里讲就业率,除了逼着一些大学调整专业方向之外,主要是给家长和学生一个交待。毕竟,读大学是“要紧”的事,这里面既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更有大学学费之不菲,高投入期待着高回报。

    至于“转变就业观念”,用不着校长们去呼吁,现实由不得大学生不放下身段。依然会有眼高手低者,碰几次壁,自然知道调整。北大才子不都去卖肉了,自食其力有什么丢人?所谓的观念转变,不过是别指望一劳永逸,有份工作先干着,骑驴找马。

    要让更多人找到工作,惟一可行的办法是扩大就业岗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放在那里,要扩编不容易,也不可能让更多人去“坐机关”。有潜力的是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要知道,中国中小企业创造出了65%的就业岗位——在吸纳75%的城镇就业人口的同时,还为75%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经济危机,倒闭的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这也是失业人口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我们现行的政策,在诸多方面缺少对中小企业的扶助。实际上,国企一家独大的情况,既制造了垄断,也阻碍了公平的市场竞争。为中小企业解困,不失为保就业的良方。

    另外,更重要的是确保就业的公平性。越是就业难,权力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就业中的种种歧视和不公正,比岗位稀缺更招人怨。一旦存在暗箱操作,就算是落选者“技不如人”,也有不满和怨怼的理由。而那些五花八门的歧视(性别、身高、乙肝、学历等等),更是人为加大了就业难度。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被剥夺感和对社会的不满,这远比找不到工作更有杀伤力。

页面功能  [ 评论 ][新闻爆料][ 小字][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