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起加息剑指“通胀”和“疯牛”
央行昨宣布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可能引发股市震荡建议投资者逢高减仓
第一理财专讯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人民银行21日晚间宣布,自22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本年内第4次加息。
根据决定,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33%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84%提高到7.0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央行称,本次加息是为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国家统计局日前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达到5.6%,这是我国CPI连续5个月同比上涨达到3%以上。
这次加息要“发威”还真有点难 评论人员分析由于股市和楼市火爆中央银行加息的“理论效应”已经大大降低
今年以来央行已经3次加息、6次提高准备金,以试图收紧市场中的流动性。但是,央行如此罕见的紧缩力度并未能见实效。加息遏制通胀这条经济学的“金科玉律”却缘何在中国失效?还是因为加息的速度太慢,没有达到能够遏制通胀的“临界值”?笔者以为,下面几条可能是影响加息效果的主要原因。
三关阻挡加息“发威”
首先,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断裂”的。一般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是央行通过加息影响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的信贷意愿,最终通过市场主体的意愿变化来影响企业、个人的投资消费,并作用于金融市场。但中国由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和独特的银行体制背景,使得利率缺乏弹性,也就是说,真正能在银行获得信贷的往往是有着某些特殊背景的企业和个人,他们并不在乎利率的提高。而对于广大的民营企业来说,由于在银行获得信贷难度很大,往往借助于一些非正规的金融手段获取资金。这样一来,央行加息在传导的过程中出现了“裂痕”,其效果也就只能大打折扣。
再者,本外币利率倒挂也使得央行的加息效果遭遇挑战。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一年期固定利率美元贷款,利率区间在6.02%到6.20%。而在今年央行三次加息之后,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调整到6.84%。在这样的利率结构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选择美元贷款要比人民币贷款合适,既能“套利”还能“套汇”,最终不但不能收紧信贷,反而会加剧市场的流动性过剩。看来,货币错配、变相结汇、外币贷款利率压低等因素,已经严重影响着央行的加息效果,也势必将阻碍央行进一步提高本币利率。
最后,对于中国目前高额的投资回报来说,不到7%的借贷成本并不能影响企业的借贷意愿。年初CCER的一份研究报告揭示1998~2005年间,我国工业资本回报率以权益作为资本存量计算,净利润率从1998年2.2%上升到2005年12.6%,总回报率从6.8%上升到17.8%。如此高的回报率与当前央行的贷款利率相比,其诱惑实在是太大。而且,目前以楼市和股市为代表的资产市场持续火爆,其回报率更高,因此加息对于借贷者来说并不足为虑。
大幅加息不可行
可能有人会认为,正是因为利率偏低,加息速度太慢才导致借贷成本与投资回报如此悬殊,但现实情况如此,我们不可能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利率。因此,既然不可能持续大幅度加息,而缓慢小幅度加息又效果不佳,有效收紧流动性都无法做到,更何谈遏制“中国式通胀”了,反而会带来一系列的“后遗症”,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重新考量“加息遏制通胀”的政策逻辑了。
还有,目前的存款利率与通胀相比,远远为负。而更为要紧的是,随着资产市场的持续上涨以及投资理财观念的深入人心,企图通过提高利率来拉回储蓄,现在看来已经不大可能。
广州日报财经评论员 倪金节
近五次加息股市都上涨
2007年7月20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低开后大幅度走高,开盘4091点,收盘4213.36。全天大涨1.03%,随后大盘一路直奔今日高点4955点。
2007年5月19日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79%提高到3.06%,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39%提高到6.57%;5月21日开盘3902.35点,低开127.91,报收4072.22点,涨幅1.04% 。
2007年3月18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低开后大幅度走高,开盘2864点,收盘3014点,突破3000点,全天大涨2.87%,随后一路强劲上行至3600点。
2006年8月19日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周一开盘后,沪指开盘低开至1565.46点,最低点1558.10点,随后迅速反弹收复失地,收盘至1601点,上涨0.20%。
2006年4月28日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提高到5.85%。28日,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点,收盘1440点,涨23点,大涨1.66%。(宗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