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的包袱
去年6月初,央视新闻中心播音组组长李瑞英突然接到上级通知,5日那天的《新闻联播》,播音员要换作来自《晚间新闻》的康辉与《国际时讯》的李梓萌。
李瑞英当即问道,这是在征求我们的意见,还是已定通知?
“答复是,这是既定通知。但
在康辉他们播完后,要换回罗京与邢质斌。”一位熟悉新闻联播的播音界人士透露。
为何让“一对新人”登陆新闻联播,又为何只让他们登台亮相一天?康辉给记者的答复是,这全部是台里的安排,其他他一概不知。
李瑞英的老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教授张颂猜测,这可能是响应政协委员叶宏明提案的一次尝试,也不乏央视让新人试镜新闻联播之意。
而至于康李二人为何最终又下来,其中原因央视没有公布。可以设想的一种情形是,在新闻联播这样一档有着中国政治晴雨表之称的节目上,稳定压倒一切是根本的方针。
1958年,中央电视台在创办《电视新闻》前夕,上呈国务院的报告中写道:新闻节目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尽可能反映当前国家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尽可能”三个字。自从1981年7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推出,其内容编排上基本保持着国内政经要闻,时政报道,文化、体育、科技简讯,国际新闻四大块。
“形式单一、稿件呆板。主播们无可奈何,如履薄冰。播报中如果出了一次大错,他们在《新闻联播》的职业寿命就完了。”
“泱泱大国,堂堂大台。八亿人的眼睛都盯着他们,他们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张颂说。
很明显,他的观点与电视系的朱羽君教授不谋而合,“对于换掉邢质斌和罗京的提案,我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他们是由《新闻联播》塑造出来的,就像棋盘上的棋子。换掉某个主播不是问题所在,关键在于《新闻联播》内容要不要换。”
下午五时,张颂的办公室昏暗。此时,邢质斌正开着她的白色本田赶往中央电视台。
我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新闻主播
——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展江
《南方人物周刊》主笔 黄广明 实习记者 夏娟
人物周刊:新闻主播这一概念在国内外有什么区别?
展江: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新闻主播。
这是美国的一个概念,欧洲现在也有类似的角色,新闻主播就是导播室里面编、播、串、导这几个功能集于一身的人。他们对节目有完全的支配权,能够串连现场,控制整个新闻播出的过程。主播同时又是编辑主任,事先选稿、定稿都由他来决定。
中国的播音员其实就是“念稿员”。有的播音员连稿子都不太会写。一般都是广播学院播音专业出来的,发声、运气还可以,却缺乏思想,连采编的过程都不太熟悉,这些人几乎不做采访,除了偶尔陪国家领导人在机场等做一些仪式性的报道以外,他们不会到真正的新闻现场去。而国外的很多主播一年中会有一段时间采访新闻,去重大的新闻现场。很多主播在做主播之前大多有比较长的记者生涯,甚至于不同媒体的记者生涯,这是比较普遍的。去年去世的美国ABC的一个主播詹宁斯,他26岁当主播,因为是加拿大人,经常把美国的地名、历史弄错,他主动离开主播岗位,担任驻外记者,到了40岁又重返主播岗位。
人物周刊:在您看来,中国现在有没有接近于西方概念的新闻主播?
展江:水均益。当过十多年记者,还去过伊拉克采访,比较接近新闻主播。以前在《世界观察》等节目,他只算是主持人,现在的《360度》有点像主播,他在往主播这个角度转换。
人物周刊:你对邢质斌这样的播音员怎么看呢?
展江:党的新闻工作者,一句话概括了。
人物周刊:这些播音员有没有意识到自身知识方面的缺陷,向国外意义上的主播转变?
展江:这我不知道。但目前要他们转变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的思维方式、从业背景都和那些记者型的主播不一样,转变很难,他们肯定也不愿意。他们字正腔圆,什么事情都要按部就班,应变能力比较差。他们身上有体制的压力、意识形态的包袱。他们现在在播音技术上比较成熟,《新闻联播》现在是现场念稿子的,播音是他们的强项。国外没有播音这个专业,这是中国特色。
人物周刊:中国的播音员们普遍比较年轻,而在国外主播的年龄都比较大,以中老年为主,是吗?
展江:对。这可能与国情有点关系,中国人喜欢美女嘛。美女主播现在美国也有,但是没有三十好几是当不了主播的,老的主播七十多岁的还有很多,如丹·拉瑟。
人物周刊:能不能列举一些国外比较有名的主播?
展江:老一点的有克朗凯特,从60年代到80年代,在通讯社、报纸、电台、电视台等都做过,驻外记者、战地记者都干过,他有“牛马一般的精力”。他做主播时播过很多大事,如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等,据说他的威望比美国总统还高。这是个很有代表性的主播。以后还有丹·拉瑟、ABC的詹宁斯、NBC的布罗考等,这是美国三大广播网过去的情况。现在的主播有些变化,现在是新闻节目一个时段一个主播,主播明星制的“明星”成分也在有所降低,现在主播多了,分散了。一个频道24小时播新闻,大概有三四个主播轮换。
人物周刊:在您看来,央视能否办成世界大台?
展江:短时间内不可能。现在央视的规模和频道数是已经达到了,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近几年,央视被重视的程度在提高,被引用的新闻如灾难报道也在增多,但真正触及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报道还相当不够。前两年《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做得不错,这两年退步了很多。
人物周刊:在您看来,在新闻制作方面,国际大台有什么样的标准?
展江:新闻处理、新闻判断与新闻价值观要与世界接轨,要得到国际主流的认可,如果只是一个宣传的工具是得不到认可的。这与有多少钱、有多少频道、有多少工作人员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半岛电视台在国际上的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按照国际通行的新闻理念去做,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与西方对抗,它是一帮从BBC出来的人在做。 (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