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放学回家后,没有和姥爷、姥姥说一句话,拿起笤帚就开始默默地扫地。(记者 殷宝龙 摄)
李辉芝村中心小学位于商河县怀仁镇,学校前面是一片青青的麦地,学校
大门上方写着“李辉芝完小”。
“‘完小’是以前的称呼,现在叫中心小学了。”王校长告诉记者,这所小学共有230多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就占了大约70%。
“地少,一户也就一亩多,只有出去打工才能维持生活。”村民李大爷说,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媳,都外出打工了,留下两个孙子由他们老两口看护,大孙子李福(化名)已经上小学六年级了。李福学习很好,还担任班长。“平常和我们说话很少。”李大爷说,“反正吃好、学习好就行了,别的也不要紧。”
李福常常思念父母,但是大部分时间只能通过电话交流。他说,为了不让自己难受,他就拼命学习来淡化对父母的思念。
李福知道使用“思念”这个词汇,而低年级的学生就不能用词汇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许多孩子想了半天说:“想爸爸妈妈回来。”
吴娟(化名)是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她的父母远在黑龙江漠河经商,她和姥爷、姥姥一起生活。记者见到吴娟时,她刚刚下课,穿着一身运动服,明显要比其他孩子干净利落。有人告诉记者,她家的状况在村里属于上游。
“爸妈在外面挣钱,两三年才回来一次。”吴娟说话带有明显的东北口音,她曾经在漠河呆过几年。后来因为太冷,加上父母无暇照顾,她就被送了回来。
吴娟的家里装有电话,父母大约两周打一次电话给她。打电话的时候,也是吴娟最开心的时候。她说,以前和爸妈在漠河的时候,她常在妈妈怀里撒娇,可现在和姥爷、姥姥在一起说话就很少了。
放学的时候,不少孩子推着几乎和自己差不多高的自行车走出校门。“距离远的就自己骑车回家,农村车少、土路多,不会有什么危险。”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这些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适应能力普遍较强。
村里许多人在接受采访时都认为,出现留守儿童是正常的,“要是爹娘在家里守着,但没有钱供他们上学,还不如现在这样呢。父母挣钱还不是为了孩子?” 记者 殷宝龙 郭学军 实习生 唐鹏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