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办户口”贴进高校
临近毕业,许多想留京的外地毕业生为拥有一个北京户籍而四处奔波。在高校的海报栏或一些学生网络论坛上都可以发现“代办户口”的小
广告。连日来,记者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高校,对想落户北京的外地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并与一个所谓能帮外地毕业生顺利办理北京户口的人进行了深入接触。
记者暗访
一个户口开价四万
中文专业得掏四万
专业比较好办的话需3.7万元
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海报栏上,贴着一张“代办户口”的小广告。记者依照上面的联系电话打过去,自称是武汉某大学中文系的本科应届毕业生,现在的单位解决不了户口,问弄一个北京户口要花多少钱。
接电话的是一个自称姓李的男子,他告诉记者,他的哥哥在丰台某家大公司负责人事,手里掌握着许多进京指标。“中文专业可以办理,价格是4万元。如果你的专业比较好办的话,那就是3.7万元。到时候,双方会签署一份协议。我这里的名额不多了,想办的话,就赶紧准备材料: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原件,身份证复印件,四、六级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中文专业不属于北京市引进非北京生源本科毕业生紧缺专业,虽然我们也能办,但是会比较难。”李先生说,中文专业不属于紧俏专业,所以公司在递交材料时不能走常规程序,肯定要去找关系活动,这样才能把进京指标拿下来。
自称所有程序合法
钱主要进了用人单位小金库
“现在买的人很多,我是不愁没人要。其实办一个下来也很困难的,我收的钱主要交给用人单位,自己不过挣点跑腿费。交给单位的钱当然不会进单位的账面,而是进入单位的小金库。”李先生无奈地说。
他还告诉记者,为了拿到留京、进京指标,打通各方面的关系也要花费不少,“到处都需要花钱的,那些人的胃口一般都不小。再说,找我办户口的学生很多,户口是供不应求,你不要会有别人要的。”
李先生说,这些程序都是合法的,一旦出问题也是公司来担风险,跟毕业生没有关系,交完钱后还可以开公司的发票。
首先,毕业生将材料递到申请进京指标的单位,申请指标的单位再把材料递到北京市人事局或人事部。得到北京市人事局或人事部的批准后,就等于拿到了进京指标。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每年3月1日至6月20日是外地生源进京指标的审批时间,过了这个期限就不能办理了。
先要收五千元定金
等身份证拿到后全部付清
“事情按正规程序来的,不可能有什么风险。我又不是第一次办,已经有一套很成熟的模式,而且和这些用人单位都熟,没有关系怎么可能办成?为了消除你的疑虑,我们只收5000元的定金,事情办成后,你再付另外的好了。”李先生说,他手里目前已经有近20个应届毕业生的材料,他建议记者尽早准备材料,再拖延一段时间就过了进京指标的审批期限了。
记者问什么时候付款,“人事部或人事局批下来后,你就付钱。因为只要人事局这关能过,就意味着办成了一大半,企业到公安局只是去备档,公安局不会核查的。付款方式灵活,可以走账,也可以用现金,可以一次性付清,也可以先付一半,等身份证拿到后再付剩下的钱。但是如果采用分次支付的方式,你就要多付5000元。”李先生说。为什么要多付5000元呢?李先生解释,这是公司为了防止风险。
买户口者·回忆
买到一个户口 找到心仪单位
小张2004年大学毕业后从武汉来到北京闯荡。刚来京时,他正好碰上北京市的一家事业单位招聘,所有的应聘条件他都符合,唯独北京户口这道槛将他拒之门外。2005年3月,他向一个远房的亲戚诉说了没有北京户口的烦恼,这个亲戚帮他在某公司买了一个进京指标。2005年底,小张拿到了北京身份证,成为名副其实的北京人。
小张在成为北京人后,正好赶上一年前因没有北京户口遭拒的那个事业单位招聘,于是他又报名了,因为有了北京户口,招聘考试时信心十足,几轮考试后终于被该单位录取了。
牟取暴利
两月净赚60万元
目前主要是一些高新企业和部委的人才中心从事这种交易
据一位知情者透露,目前,主要有两类机构在从事这种帮应届毕业生办理进京指标的交易。第一类是一些高新企业,这些高新企业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企业如果有用人计划,只要提前一年申报,一般不会限制进京指标。待人事局将落户指标批准后,这些公司可以将这些多余的指标拿出来卖钱。这些钱一部分会上交公司,一部分作为部门的小金库,还有一部分则流入了个人的腰包。
第二类机构是一些部委机构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这些人才中心一般都担负着整个部委的人事档案管理和户籍管理工作,这些中心可以借人才储备为名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进京指标的名额,这些名额获得批准后,通过各种关系卖给那些急于留京的外地应届毕业生。最后,外地应届毕业生通过派遣将户口迁移到北京,档案和户籍就放在该人才中心管理,而本人却不在该单位上班。
李先生透露,他有个朋友去年帮某人才交流中心联系办理户口,共办成40个学生,以办成一个毕业生的平均收费为3万元计算,除去需要中间打点的费用,两个月下来赚足60万元。
主管部门
进京指标严禁买卖
进京指标能否私下转卖?记者采访了北京市人事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处长赵玉斌。他说,进京指标绝不允许转让甚至买卖。对于转让甚至买卖指标的单位,一经发现,该指标立刻作废,并停止该单位下年度引进非北京生源毕业生的资格。对于通过转让甚至买卖方式获得进京指标的毕业生,指标作废,退回原来的学校重新分配。
赵玉斌介绍说,随着北京加大引进非北京生源毕业生的力度,不排除有个别单位钻政策空子的情况发生。北京市有关部门为此制定的相关管理规定将在近期出台。新政策在延续原来管理办法的同时,还将进一步增加监管和处罚的力度,违规单位除取消引进人才的资格外,还将处以罚款并追究法律责任。
专家说法
严防公共资源成个人牟利工具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教授刘卫兵认为,户口是政府控制的公共资源,进京指标“购销两旺”的事实表明,这张“北京绿卡”既拥有众多的需求者,又是典型的稀缺资源。不过,最值得注意的是,“进京指标”的高需求与稀缺性都源自政府管制。他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完善指标发放的督察程序,可以采取随机抽查的形式,一旦发现某些单位存在卖指标现象,要严厉惩罚,严防某些用人单位将进京指标的公共资源变成部分人牟利的工具。
另外,刘教授指出,大学毕业生买进京指标是走入社会的第一次造假,等于给自己套上了造假的枷锁。他指出,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引导,加强整体诚信教育,毕业生也要增强自身的自主择业能力。(撰文
记者 郝涛)
相关链接
留京指标与进京指标
留京指标,即留京调控比例的俗称,是由北京市教委确定的每个学校的京外生源统招毕业生能留京就业的最大比例。每一个届别的比例到时候由北京市教委确定,目前的比例为25%。京外生源本科毕业生留京要坚持学以致用、择优推荐的原则。
比如,某校2006年的留京调控比例为25%,就是说,该校2006届京外生源统招毕业生中,能够留京就业的人数不能超过京外生源统招毕业生总人数的1/4。如果超过了这个比例限制,学校将不再与毕业生签署留京就业的三方协议书。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留京指标”并不是一个确定到某一个毕业生头上的指标,而只是限定了学校毕业生能够留京工作的最多人数。换句话说,“留京指标”是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进京指标”是由北京市的用人单位向北京市人事局申请的招聘京外生源统招应届毕业生的用人指标。
与“留京调控比例”不同的是,“进京指标”是一个确定的人数。如果某单位当年的进京指标是10人,那么该单位当年只能招聘10名京外生源统招应届毕业生。但是10个进京指标只是表示该单位当年能够引进10人,单位无权最终确定把进京指标给某一个毕业生,而是由用人单位把毕业生的材料上报人事局,由人事局根据相关规定审批进京指标。(国家部委所属单位的情况与北京市基本相同,只不过最终审批权在人事部)
一名毕业生必须同时拥有了“留京调控比例”和“进京指标”才能最终留京就业。
责任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