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把解决“4045”人员、下岗职工、城乡困难居民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就业、养老、优抚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不仅有了最基本的保障,生活质量和水平也得到逐年提升。
一是困难群体就业的培训体系。为
了妥善安置“4045”人员实现就业,近年来,这个区先后开发城管、公安、计生、海洋渔业等过渡性、公益性岗位2000多个,通过分期分批集中安置和提供即时性就业援助等多种方式,全部用于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区劳动部门还把有自谋职业意向、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4045”人员组织起来,请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人员对他们集中进行引导性创业培训,提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并对自谋职业成功人员给予4000元的一次性创业扶持金。
对城乡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青岛开发区则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持证、后上岗”的思路,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培训能力的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开展培训工作,建立起了市场预测、培训、鉴定、职业介绍一体化的劳动力转移绿色通道。2005年,这个区又投资兴建了公共实训鉴定基地,以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为主,年培训能力4000人,区内下岗人员和劳动力在这里可以接受免费的技能培训。
二是失地农民养老的保险体系。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2004年1月1日,青岛开发区实施了《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彻底解决了全区农民老有所养、老有保障的问题,实现了农民由“人人有其田”到“人人有保障”的历史性转变。《办法》规定,开发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用采取区、街、村(居)、个人四级负担机制,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同时,为照顾老年人,特别制定了优惠政策,仅此一项,就为全区的老年人减少投保资金3000余万元。在办理投保的过程中,还充分考虑到了部分老人缴费困难的实际,采取走社会化的路子,积极协调银行给予贷款,从根本上解决了低保户老人的投保问题。目前,已为600多名老人办理了贴息贷款。区内6个街道办事处已有37000多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
三是贫困居民生活的救助体系。为解决城乡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青岛开发区还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帮扶、慈善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为补充的社会立体救助体系。
从2004年1月起,青岛开发区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原来的每年720元提高到960元,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原来的每月210元提高到230元,建立起了城乡贫困居民的基本保障机制。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城乡困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的力度,突破城镇临时救助制度规定范围,对农村人均收入低于1200元的困难家庭实行衣、食方面的临时性、应急性生活救助。临时救助标准为每次户200-1000元,所需资金由区、街两级财政各负担50%。
对于困难群众看病的问题,青岛开发区坚持城乡统筹,出台了《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对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和患重大疾病的城乡低收入家庭人员发生的重大疾病,采取降低医疗收费和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两种方式,最高救助额度为6000元。同时,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本人及其父母提高5%的报销比例,残疾人提高6%报销比例,有力地缓解了城乡困难居民基本医疗费支出负担。
(王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