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人问津的社区医院,在尴尬的等待中开始艰难“破茧”。图为第九人民医院设在四方的社区门诊,虚位等候市民的到来。臧磊摄 |
|
|
便民利民的社区门诊为何举步维艰处境尴尬?大医院挤破头社区门诊成摆设的境遇何时改善?规划中的标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路何在?社区门诊盼得民心
就诊方便环境安静药价便宜
“社区门诊”理当受欢迎
每年只要天气一突变,家住在四方区铁中附近的张大爷的心脑血管疾病就复发,需要到医院里去挂吊瓶。70岁的老人身体虚弱不能挤公交车,往年都是儿女送他住院或者每天打的送他去挂吊瓶。可今年儿女都不在身边,迫不得已之下,张大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离家步行不到5分钟路程的杭州路1号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四方全科诊所。没想到,刚来这个社区诊所挂了几天吊瓶,张大爷就给儿女打电话:“以后,不用去大医院,这里很好。”为什么张大爷突然如此放心这家社区门诊,他自己心里有数:每年当他发病的时候,医院里总是人满为患,病房里住满了像他一样的老年人,就诊还得挨很长时间的号甚至求人。而在这里看病的人少,不用挨号还很安静。这家社区诊所就在张大爷所在家属楼的右侧,步行5分钟就到了。而且,如果遇到刮风下雨或者自己身体不适,人家还送医上门。
其实,最终让老人拿定主意的还是因为他算了一笔经济账:这里相同剂量的同一种药都比大医院便宜30%左右,一个月下来光药费就省下来2000多元钱,如果再算上每天20元钱的车费等一些费用,仅一个月就少花3000多元钱。而他一年至少要有3个多月的时间需要就诊,这一年下来可就是1万元钱!社区医疗机构,顾名思义,就是在社区里的、能够就近为市民提供便宜、方便、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机构。从就诊方便方面看,岛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初就是按照服务半径为步行10-15分钟可到达来设置的;从医疗水平上来说,社区诊所里的大夫必须全都是具备执业医师许可证和经过系统培训的全科医生;从医药费用上来讲,最近几天记者走访的二十多家大大小小社区诊所的医药价格普遍比大医院低30%左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应该像它设立的初衷一样受到市民欢迎,但事实却大相径庭。
一天接诊几个人入不敷出频关门
八成“社区门诊”艰难度日
虽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患者来说非常方便实惠。但是自从1997年青岛市开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来,社区门诊的经济效益普遍不好。张大爷就诊的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四方全科诊所占地面积达到了600多平方,周围有铁路系统宿舍区等4、5个居民小区,步行10-15分钟的服务半径内有5、6万居民。可这个诊所平均每天的门诊量却只有可怜的6个人,一年不过2000多人,还不如市立医院一天的门诊量!
“我们诊所的医护人员已经连续3个月只发70%的工资了,没有人来就医啊!”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四方全科诊所的所长高志刚无奈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个拥有8位医务人员的诊所每个月如果要正常维持至少需要3000多元钱的纯利润。可一个月下来不到200人的门诊量,经常连1000元钱的纯利润都不能达到,连大医院里一台大型手术的利润都不够!“如果那些个人经营、自负盈亏的小诊所也这样,不出几个月就会因为入不敷出而关门了。”高志刚坦诚地对记者说,幸亏有总院的支持。不然社区医院的收入,连医护人员的工资都不够。
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四方全科诊所经营上惨淡只是众多社区门诊的一个缩影。记者从青岛市卫生局有关部门了解到,1997年刚开始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全市还有160多家。这几年,虽然有一些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现,但主流还是不少社区诊所因经营不善而关门。青岛市卫生局医政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截至到目前,在卫生局登记在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经降到了112家。而这112家中有8成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为就诊患者少、效益差而处于勉强维持甚至濒临关门的状态。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通过调整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服务功能、推进机制创新等措施,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实行社区首诊制度试点,逐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社区门诊制,一项喊了多少年的便民就医改革方案又一次被提了出来。
在岛城,大大小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明明就开设在市民的身边,接诊方便、医疗费用便宜,不失为方便实惠的就医方式。然而,记者在连日的采访中却了解到,由于绝大多数市民对社区门诊认识上存在误区,以及医疗设备相对落后和医保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很多市民即使得个普通感冒也不到社区门诊就诊,而宁可多花钱到大医院挤破头就诊的尴尬局面。便民利民的社区门诊为何举步维艰处境尴尬?大医院挤破头社区门诊成摆设的境遇何时改善?规划中的标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出路何在?岛城社区门诊尴尬中期待“破茧”!
医疗设施差医保卡难刷市民偏见多
三道坎挡住“社区医院”门
为什么便民利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很难得到市民的青睐。昨日,记者在市内四区对100位市民进行了调查,其中86位市民从来没有去过“社区门诊”。医疗设施落后是挡住市民走进社区门诊的第一道门槛,有76位市民认为社区门诊的医疗设施让人不放心。家住李沧的市民张爱国告诉记者:“有一次我把手割破了,到附近的社区诊所去处理伤口。没想到医务人员说他们没有缝合的工具,只给我涂了点云南白药。回家后一会儿就血流不止,只好花8元钱打车到大医院缝合。连简单的缝合也处理不了,这样的社区诊所怎么能让人相信。”调查中,类似张先生的尴尬不少市民都在“社区诊所”遭遇过。
对于医疗设施的落后,勉强维持的社区门诊也很无奈。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四方全科诊所的所长高志刚苦笑着对记者说:“一套化验血的设备要上万元,上个心电图机也要好几千元。我们哪有钱买?我们诊所有600平方米,二十多房间中几乎没有什么医疗器械。诊所的医生更多的还是凭经验在看病,所谓的医疗器械只有‘老三样’:听诊器、血压仪、体温计。”
不能够刷卡享受医保则是导致市民难进社区门诊的第二个主要因素。记者了解到,2006年之前,市民到岛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就诊并不能享受医保。今年,虽然市劳动保障局公布首批4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青岛市基本医疗保险社区医疗定点单位。但这41家还远远达不到在卫生局注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的一半。自己拿钱看病,让不少花惯了医保卡的市民不得不舍近求远去挤大医院。此外,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很多从来没进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市民存在偏见。他们往往将社区门诊和一些不法分子开设的“黑诊所”等同。
资金支持政策倾斜自谋出路
“社区门诊”期待走出困境
针对目前岛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尴尬局面,今年市政府和市内四区政府从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遴选出60个,计划共同投资1200万元进行标准化建设。这6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按照《青岛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要求进行房屋、设备、人员、业务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经考核验收达标者,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将对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补助15万元,对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补助6万元,同时,各区还将按照1:1的比例配套资金。此举将大大提高社区诊所的医疗水平。
“政府在资金上投入是一个方面,最终促进社区卫生机构发展的主动力还应是政策上的倾斜。”市卫生局医政处一工作人员称,普及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让市民在社区门诊中都能享受到医保,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制,以及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等,只有政策上为市民解除了后顾之忧,“社区医院”才能真正得到患者的欢迎。面对严峻的形式,不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经迈出了自谋出路的一步,青岛市松山医院、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所属的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已经“脱贫”并拥有了持续上升的患者群。他们有的与大医院“联姻”,定期邀请大医院里的知名专家到社区坐诊;有的还走出诊所来到居民的家中,成为他们的贴身健康顾问……社区门诊,已经在尴尬中开始了艰难的“破茧”之旅。记者田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