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鼓励“零增地”招商,彻底清理闲置土地,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调整城市用地规模指标和老市区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指标……我市近日出台了2006年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方案,通过采取上述系列“开源节流”措施,
以提高现有土地的科学利用率,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解决我市耕地资源稀缺、人多地少的矛盾,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在“开源”方面,我市今年将重点抓好挖潜存量土地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鼓励“零增地”招商。重点引进占地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同时大力推进“嫁接”型、升级型技改,充分挖掘存量房地产,努力提升现有企业用地的集聚度。二是继续整顿土地市场,彻底清理闲置土地。对违反出让合同约定逾期不开发建设甚至长期闲置的土地,将采取限期开工、调整项目、调整主体、临时处置、收取闲置费、协议收回、无偿收回、公开出让等办法予以处置。与此同时,限制存量土地较多区域的增量土地供应,推进土地供应的“熟地”出让,从源头上控制闲置土地的产生。三是研究制定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处置、登记等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建造生活生产设施。四是加强土地整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通过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工作,加大农村居民点及闲置、低效工矿用地等存量建设用地整理力度,缓解当前用地指标紧缺的压力,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
在“节流”方面,我市将重点控制好项目用地指标。一是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适度调整城市用地规模指标,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将主要利用非耕地,包括原自然村居民点用地、盐碱地、山地、填海地等。同时调整老市区用地结构,适当提高容积率等土地开发强度指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按照有关规定,对农用地转用计划实行指令性管理和分类下达,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节约用地。三是通过严格筛选项目供地,合理确定和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容积率、用地标准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建设项目用地规模,落实建设用地的集约用地控制标准。此外,我市今年还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如对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实行有偿使用,探索工业厂房租赁制度等。(本报记者霍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