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迅速提升多项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青岛120急救“十年磨一剑”
本报讯近几年,我市不断加大对院前急救事业的投入,软、硬件水平迅速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大提高。2005年,青岛市120急救中心及
各急救分中心共抢救各类突发急、危、重伤病人38000余人次,抢救成功率达到95%,途中死亡率降至2%以下,多项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政府投入,提升急救能力
青岛市急救中心前身是一座小型救护站,始建于1965年12月,1994年扩编为青岛市急救中心,增加人员编制,更新救护车辆和医疗设备,并开通了120急救电话。随着急救事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增加,2000年,我市决定筹建一个具有海、陆、空立体快速反应能力的现代化急救中心和急救网络。
2003年1月,由政府投资2200万元在浮山后新区建设的新的青岛市120急救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人员、通讯、车辆等各方面条件随之得到较大改善。紧接着,市政府又投资400余万元建立了120通讯调度指挥系统;投资370万元购置了12辆新型救护车,其中包括两辆高档监护型救护车。
十年时间,青岛市120急救能力大幅度提升,为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市120急救中心调度台每受理一个求救电话所用的时间不超过45秒,急救小组从接到任务到出车所用时间不超过3分钟。
网络延伸,农村急救提速
城乡结合部与农村院前急救,是急救事业发展的重点。近几年,在不断提升城市院前急救水平的同时,我市将急救网络向市郊农村延伸,逐步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院前急救网,着力打造覆盖全市城乡的院前急救网络。
记者从市卫生局了解到,2004年底以前,五市和黄岛区的院前急救均由区市人民医院承担。当地居民拨打120电话,则进入区市人民医院,由其派车和急救人员前往救护。但这种模式存在一定弊端,如急救半径过大、不便于就近抢救等。2004年11月,由即墨市政府投资60万元建设的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投入使用,同时设立了7处急救分中心,由即墨市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在五市中率先完成了急救模式的转变,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城区小于15分钟,乡镇小于30分钟,均较以前明显提速。
与此同时,其他区市的院前急救网络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到目前,胶南市的急救网络已延伸到乡镇。按照市卫生局统一规划,黄岛、胶州、平度、莱西的急救网也将于今年建成。
强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随着现代急救由单纯转运模式向现场救治+快速转运模式的转变,急救医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在急救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此,近几年我市不断完善了急救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
2005年,青岛市急救中心举办各类人员培训班12期,对调度员、医生、护士、担架工、驾驶员分别进行了不同内容的专业培训。同时建立起120急救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由市卫生局委托市120急救中心举办面向全市急救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统一考试,合格者由市卫生局统一发放“青岛市院前急救人员上岗证书”。今后,未取得上岗证书的医护人员将不得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平战结合,完善紧急救援功能
除了急、危重伤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危重病人途中监护,120急救还承担着重大活动保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任务。为此,近几年特别是2004年以来,我市以120急救中心为基础,开始建立、扩建市紧急救援中心。
记者日前在青岛市120急救中心看到,按照紧急救援中心的建设和配置标准,在原急救设备的基础上,目前120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急救防护物品,如用于毒气泄露现场急救的空气呼吸器、用于水域急救的救生绳索、用于夜间现场急救照明用的强光探照灯,以及防汛、防台风等特殊现场急救用的头盔、绝缘靴和绝缘手套等,另外还库存了相当数量的用于急救特种传染病人的防护用品和消毒剂,以提高突发事件中的现场急救能力。
此外,市120急救中心成立了三个常备不懈、技术高超、设备齐全、机动灵活的急救梯队,不定期突击拉练,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急救梯队能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本报记者王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