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墙内的安定 我市公安监管战线开展“安全年”创建活动侧记
公安监管场所,长年羁押着形形色色的违法犯罪人员等。作为青岛市公安局监所管理支队,负责对全市18个公安监管场所进行业务管理,承担着全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决待执行罪犯、行政拘留人员和强
制收容教育人员的羁押监管、教育转化,留所服刑罪犯的劳动改造;支队直属看守所还承担着全市死刑、死缓、无期罪犯交付执行前的安全工作。面对这一繁重任务,该支队自我加压,去年以来率先在全省公安监管系统中开展“安全年”创建活动并取得了明显成果,有效保证了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确保了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也有效保障了被监管人员的合法权益。 改革完善监管执法管理模式
该支队着力树立“法治监管”理念和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型监所管理观念,积极改革创新,全面提高监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在改革监管勤务和管理模式方面,创新实施了值班巡视、管理教育、技防监控的“三岗合一”勤务模式和“按不同诉讼阶段分类关押”的管理模式,监所安全系数明显增高。在队伍建设方面,对全市监管民警坚持进行监管业务技能、体能、作风养成等培训,并加强对民警执法执纪的监督,一年来,共组织人员深入监所一线现场督察42次。在加强监管规范化和制度化方面,创新实施被监管人员告知程序,留所服刑罪犯减刑、假释办法,以及旨在消除超期羁押的三级催办制度,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公安监管系统的前列;全市看守所实施了对在押人员实行了内务卫生、行为养成等军事化管理。
与此同时,该支队大力提高监所管理科技含量,创新形成现代化监所管理新模式。其中,创新研发的“被监管人员消费管理系统”,顺利通过了2005年度全省公安科技成果鉴定;建立了看守所手机屏蔽系统,其屏蔽区域面积也是目前全国公安监管场所之最;该支队还被评为全国“违反犯罪人员信息系统”建设先进单位。
全力“救治”和“温暖”在押人员
监管场所看似平静,实则随时有突发性“危机”。在高墙内、在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监管民警分分秒秒都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既要有猎人般的敏锐去捕捉在押人员的异常细节,又要以亲人般的温暖去融化那一颗颗“冰封”的心灵。
日前,胶州市看守所民警无意中听到在押人员王某说了一句“消极”的话,便主动找王某谈话,了解到其所属民族系少数民族、在监室内因语言与习惯等原因较难与他人交流,而且其家庭贫困、自己觉得对不起家人,内心很痛苦。看守所领导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政策、法律教育,并为其家庭汇去了一笔现金和部分日用品。王某深受感动,泪流满面地表示要服从管教、认真改造。
去年9月13日上午九时,黄岛区看守所在押人员赵某突然出现上腹部痉挛性疼痛,该所负责人立即安排所医初诊并果断将其送黄岛医院救治,要求不惜花费全力保住在押人员的生命。医生确诊赵某为: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并腹膜炎。经手术,赵某脱离了生命危险。赵某出院后,面对看守所民警感激万分并由衷表示: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以实际行动回报民警对他的关心和帮助。
青岛市第一看守所的在押人员艾某曾吸毒和患性病,入所体检时被查出HIV阳性且在高度传染期,情绪极不稳定。该所领导和民警与他促膝谈心、使他正视疾病,并派专人24小时守护、给他喂水喂药,使其稳定了情绪。看到其衣衫单薄,民警将自己身穿的毛衣脱下送给他,他感激地说:“管教民警比我的亲人还亲……”
据了解,市公安监管支队2006年将进一步深入开展安全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监所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人性化管理,并依托现代化科技手段,逐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公安监管安全保障体系。本报记者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