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我市加快农业发展新步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坚持把现代农业建设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为目标,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
核心,以增强科技、财力、体制、基础设施支撑为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支农力度,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高效、技术先进、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的发展路子。 实施四项工程,增强科技支撑力
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引进、示范、推广三个环节,突出抓好四项工程,加快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一是良种工程。建设农作物良种引育中心、高产奶牛胚胎移植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立主要农作物品种评价示范推广体系,大大提高了良种引育和推广能力。近年来,共引进国内外农作物品种200多个,畜禽良种40多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肉鸡、蛋鸡、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二是科技联户工程。全市农委系统477名中级职称以上农技人员分别与520个大户、12处农业示范基地结成对子,及时解决农业生产难题,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步伐。三是农民培训工程。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绿色证书、新型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远程科技教育等五大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去年以来,各级财政安排19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阳光工程培训,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转移14万人。四是农机装备工程。去年以来,市财政共落实农机购买补贴1500万元,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2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农机作业“一条龙”模式得到了全社会认可。
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产业升级
结构调整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市立足资源区位优势,按照“壮大优势农业、突出畜牧和水产业、推动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壮大优势农业,重点抓了“四百工程”,即:建设100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100万亩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100万亩优质出口花生基地和100万亩优质果茶花卉基地,大力提高农业产品优质化、生产专业化、产业集群化、品种特色化水平。100万亩粮食示范区建设由市财政投入1.2亿元,全面实现水利化、良种化、道路林网化、机械化和销售合同化,达到“吨粮田”,提高优质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畜牧和水产业,重点抓了工厂化、规模化养殖,大力推广“九联模式”,突出抓好27个畜禽基地和300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保障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积极发展以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工厂化养殖和虾池养海参为主要内容的高效渔业,网箱突破800个,虾池养海参2.4万亩,工厂化养殖56万平方米。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三分天下的格局。发展观光农业,重点是沿282公里滨海大道一线,充分利用旅游资源,通过建设都市农业观光园、举办农业节会等多种形式,大做观光农业文章,提高了农业资源效益和农民收入。我市重点观光旅游的崂山区还专门编制了《崂山都市农业园区旅游规划》,全面推进观光农业发展。
推进三大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
品牌化、国际化、标准化三大战略,是我市建设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在推进品牌化战略上,我市紧紧围绕名特优农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加快发展品牌农业,初步形成了农林牧渔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业品牌集群。目前,品牌经济已占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40%以上,注册农业品牌128个,其中国家级13个。如胶州大白菜一棵可卖到50元,高于普通大白菜20多倍,且供不应求。在推进国际化战略上,我市充分发挥青岛港作为全国重要农产品口岸的优势,积极实施市场和产品多元化战略,引导企业大力开拓日韩、欧盟、美洲和俄罗斯等市场,有效化解出口风险。2005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突破18.5亿美元,增长25%以上。其中,畜产品出口4.5亿美元,约占全省的50%;水产品出口9.5亿美元,约占全省的40%。在推进标准化战略上,我市通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和“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健全市、县、批发市场三级质量检测网络,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全市有116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48个绿色食品,18个有机食品。
拓展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化水平
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借鉴工业理念和管理手段,我市突出抓好四个关键点,完善联结机制,拓展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一是扶持“大龙头”。坚持从资金、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2072个,已经形成了以九联、万福等大企业为主体,覆盖畜牧、水产、蔬菜、油料等产业的农产品加工转化体系,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3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农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550万吨,加工率达到40%以上。二是建设大市场。全市建成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26处,其中过50亿元的1处。采取政府补贴与企业投入相结合的方式,投资5.4亿元建设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全力打造名优农产品展示交易平台。去年10月21日,展示交易中心已正式开业,成功举办了2005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合同交易额29亿元。三是促进大联合。围绕优势、特色农业,因地制宜,积极鼓励涉农部门、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注册登记、资金、税收、信贷、人才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去年,市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了30家合作组织。目前,全市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072个,组织农户30多万户,占总户数20%以上。四是培育大基地。突出抓好农业高效科技园区和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提高示范带动作用。全市产值5000万元以上(出口创汇500万美元或生产规模10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达71个。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突出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新能源建设、白色污染治理和节约型农业四个重点,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子。一是抓好秸秆综合利用。通过引进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推广青贮、微贮、氨化技术,建立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企业的“3+1”式秸秆收获产业链,采取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等形式,大力提高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燃料化水平。目前全市秸秆综合利用达380万吨,占总量的65%以上。二是抓好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新能源建设。由各级财政支持,充分利用人畜粪便、秸秆资源,建设农村沼气工程、秸秆气化工程、“四位一体”生态大棚,变废物为能源。三是抓好白色污染治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地膜回收技术试验,广泛发动农民回收地膜,取得了明显成效,试点地区残膜回收率达70%以上。四是抓好节约型农业发展。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大力发展集雨节灌、喷灌、微灌等节水设施,推广保墒固土、生物节水等旱作技术,提高耕地质量和水利用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控害行动,提高投入品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节本增效。
总结经验教训,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我市有五点经验和启示:一是必须加强领导,理顺机构。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组织保障。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在近年的机构改革中,市委、市政府把农口机构建设列入重要内容,对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进行整合,组建了市农业委员会,列政府序列,由市长助理兼任主任,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综合协调,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二是必须强化城乡统筹机制,加大支农力度。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保证。围绕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工农业协调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社会事业等方面,实施城乡发展“七个互动”,要求各部门主动向“三农”倾斜,跳出农业抓农业,构建起了领导统筹、部门联动、上下配合的工作机制。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了两个重要文件和12个配套文件,用于“三农”的总投入达16.3亿元,年均增幅达30%以上,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资金保障。三是必须立足自身实际,找准发展思路。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青岛的现代农业建设,关键是找准了符合自己的发展路子,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经济优势,牢牢抓住都市型、外向型的特点,坚定不移地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四是必须加强能力建设,完善配套体系。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围绕贯彻农业部“七大体系”,我市规划建设了“八大体系”(基层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新型种业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重点建设66个大项目,总投资约11亿元,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投资5000万元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在去年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中已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我市还开工建设了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农业科技大厦,进一步改善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教育培训的基础条件,打造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平台。五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服务品牌建设。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思想动力。借鉴企业品牌建设经验,我市深入开展了“情系三农”服务品牌创建活动,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基层,全面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着力为农民搞服务、解难题、办实事、求发展。通过品牌创建,大大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凝聚力和战斗力,树立了农业部门的良好形象,为“三农”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梁学勇杜绍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