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平均每科得16分,就能上大学!这样的高考出现在当今中国,尽管这个高考前面加上了“成人”二字,但它毕竟也是高考。2005年12月2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福州市高中生小王参加了2005年的福建省成人高考高中升专科考试,四门考试科目,总分450分的卷子,他只考了140分,就被福州市某高校录取了,“这让他大感意外
”;而据福建省高招办公布的2005年成人高校招生各类录取控制线,“最低的一个门类——体育(理),录取线仅为72分,平均每科考16分就可以上大学”。
高等教育的真正可怕之处,已在成人高考现今局面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那就是以“文凭获取”为开始、为过程、为结果。正如报道中所说的,“其实成考文凭还是很有用的。在职工作者有这么一张文凭,能减少他们下岗的风险;找工作的人,这张文凭也能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当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异化为“文凭教育”,与“水平教育”与“人品教育”八竿子打不着的时候,高等教育注定会成为对人和社会促退的强大力量。
回首我国高教之形形色色,夜大、电大、函授、成考、自考,还有或被承认或不承认的党校文凭,还有诸多主要让党政干部受益的各种在职研究生,哪个乱啊。这些“花样教育”下的是“花式文凭”的蛋。你有一万个理由说这是必要的、重要的、不可缺失的、有特色的,可是,从国家的宏观层面看,这种“花样教育”的情形绝不是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如果说从历史上看是一种无奈,那么,时代发展至今,则变成了功利化的“文凭获取”,尤其是以获取高文凭的公职人员,开销是公家的——准确地说是纳税人的,文凭是自己的,水平是没有的,最后又以没有水平的高文凭从“人民那里”攫取了更高的权力和更多的利益。
教育之乱象,是社会之悲、国家之哀。几十年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形成的中国教育体制,充满了荒诞与辛酸。从社会层面看,教育不公早已成为社会的最大不公;从人和人才的培养看,刺激了人们的“文凭利益”获取欲望,阻碍了能够获取诺贝尔奖的高精尖人才产生。
形形色色的“花样教育”,说起来是适合了各色人等,但演变至今,已绝无“花样游泳”、“花样滑冰”、“花式台球”那样的美妙了。在基础教育变得越来越不公平的时候,我们应该高度关注高等教育越来越不纯正的局面了。而社会人才观的扭曲,势必让种种“真的假文凭”和“假的真文凭”泛滥。要知道,在“花样教育”和“花式文凭”的激励下,人们付出的是巨大的“机会成本”。
多年以来,因为高等教育中“花式文凭”的横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和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日前,国家提出大规模发展职业教育,我认为是对头的,若能让“职教文凭”大规模取代种种高教的“花式文凭”,那才是国家之幸,社会之幸,人才之幸,资源之幸。中国有限的教育资源,是到了宏观上的统一整合、进行优化配置的时候了!